|
人物:李治国
年龄:37岁
职业:卖烧饼
生活语录: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城市,无论工作多么劳累辛苦,我都不能歇停下来,我得挣钱养家。家人平安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每天凌晨五六点钟起床,推着四五百斤的烧饼车站在街边,一站就是一整天。手长期在高温烤炉里进进出出,磨就了厚厚的老茧,手臂上的汗毛早就被烤没了。
李治国,安徽阜阳人,15岁开始拜师学艺,17岁自立门户,先后辗转上海、南昌、常州、无锡等地,2011年来到大冶。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很快适应大冶语言和生活,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
由于生意受季节性影响,炎热时候,李治国不得不返回老家干活,天凉了再出来卖烧饼。他就像一只辛勤的候鸟,为生计而奔波迁徙。
每到一座城市都得
“另起炉灶”
行走在街头,突然,一阵阵烧饼香味传来,引领我向街边的小摊走去。
“这是咸的还是甜的?”
在烧饼摊处,一对年老的夫妇正在买烧饼。
卖烧饼的汉子皮肤红黑,听口音不象本地人。
聊天中得知,汉子叫李治国,老家安徽阜阳,家里有两个儿子。“大的今年15岁了,初中一年级,上学晚,小的才7岁,小学一年级。”谈起家人,李治国既高兴又担忧,“家里开销大,不得不拼命赚钱。”
据李治国介绍,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钟起床,拿出面粉,掺入30度左右的温水,开始和面。要想把面粉揉匀且弹性好,必须手劲够大才行。面团准备好了,他便推着烧饼车来到苑家嘴巷的入口处,开始一天的营生。
20多年来,李治国辗转过许多城市卖烧饼,由于笨重的烧饼车是无法带走的,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得另起炉灶。
自制的烧饼车由案台和烤炉组成,重四五百斤。这些东西架在两个轮子上,推起来相当费力。“租房出门有段下坡路,回去变成上坡路。”李治国笑着说,“每天辛苦忙碌,也赚不了几个钱。”
烧饼一块钱一个,分咸的和甜的两种。为了区分,甜的做成圆形,咸的做成椭圆形。李治国说,冬天冷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200个,其余的季节生意一般,特别是夏天,顾客更少。
手臂上的汗毛早烤没了
李治国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5岁时,他投奔在武汉卖烧饼的舅舅,学习如何烤烧饼。17岁自立门户,开始长达20年的流浪生涯。
当初学烧饼的经历,李治国记忆犹新。
用手指蘸点油抹在案台上,揪下一小块面团,搓成小圆球,用掌心压扁,加入糖的或咸的作料,捏拢,放至案台上用擀面杖擀成形,撒上芝麻,朝上的一面抹点油,这些都难不倒勤劳肯学的李治国。
烧饼的两面沾上水,最后到放进烤炉的时候,李治国犯难了。“掌握不了火候。火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他说,炉口边缘很烫手,拿根烟进去都点得着,因此他的双手总是被烫得伤痕累累。
有时候刚把烧饼伸进炉子里去,烧饼压根就贴不上炉壁,或者很快掉下去了。这些没烤成功的烧饼只好扔掉,为此浪费了不少面粉。炉内的高温迫使他不断地伸手缩手。
“做我们这行的,手上甚至胳膊上是没有汗毛的。”李治国伸出双手给我们看,手心手背呈焦黄色,那是烟熏火燎后的印记,且布满厚厚的老茧。他说,长时间拿着擀面杖,一闲下来,手掌心钻心的疼。
“我的小舅子跑来跟我学艺,学习四天就放弃了。”李治国说,做这行确实太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学,也能理解。
“我算得上是半个大冶人”
2011年,李治国来到大冶。22年来,他先后去过上海、南昌、常州、无锡等地,现在选择在大冶落脚。在他老家,干这行的非常多,绝大部分都是外出谋生。
“大冶的公共管理还不错。城管的态度也比较好,会告诉我们哪里不允许摆摊。”李治国说,原来在有些城市摆摊,城管人员来了,要么是驱赶他,要么是砸摊子。
“这烧饼是冷的还是热的?”一顾客用大冶话指着摆放的烧饼问。
“热的。”没想到李治国的回答,也是较为纯正的大冶话。他说来大冶快三年了,能听懂大冶方言,偶尔还会说上一两句。“我也算是半个大冶人了。”
说话间,马路对面服装老板拿着一张百元大钞找李治国换零钱,他欣然答应。“我把担子放你这里啊。等下再来拿。”一位卖菜的阿姨撂下两个空菜蓝让他照看着。
“你们都很熟吗?”我疑惑地问。
“待了这些年,我也算是半个大冶人了,附近的居民很多认识我。”多年的漂泊生涯,从事行业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像李治国这样的常年在外谋生者,要尽快地识别当地的方言,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这不是天赋使然,而是生活环境所造就的。
“候鸟”般的生活
“靠天吃饭”
用“靠天吃饭”来形容李治国的生意状况,不算为过。
现在是春末,烧饼摊还能勉强维持,一旦到了炎热夏季,他和妻子就得下岗,回老家去待上半年时间,干点其它的零活,等天气冷了再出来卖烧饼。遇到下雨天,他也得歇业,简易的雨伞无法遮挡路边的小摊。
“像这样的小生意,租门面不划算,租金贵不说,关键是无法保证有常年的客源。一个店面靠卖烧饼,肯定支撑不起来。”李治国也想过到繁华路段卖烧饼,但人多的地方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而且城管也会经常来检查。再说,这种简易的摊点摆在那,也会影响市容。
“能有个地点摆摊,已经很是不错了,一年下来,还是能赚点小钱,养活家人的。”李治国的妻子接过话题,她说,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得收摊,回老家去。她和丈夫一样,对大冶这座城市已有了感情,“等天气凉了,我们还会来大冶卖烧饼。”
实习记者 孙惠兰 文/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