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有神?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这样地说过:我们是在世界之内的,上帝却是在世界之外的。 说这句话的奥古斯丁,在宗教界的分量可不轻。其思想历经千百年积淀与弘扬,影响面甚广。奥古斯丁,被罗马天主教奉为“圣人”和“圣师”,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奥古斯丁的理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谁说无神? 现代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在艰难之时,这样地祈祷:上帝啊,保佑我在遭到打击时能够忍住疼痛!不要让我从你手中跌落! 相比奥古斯丁的遥远与高高在上,我们与索尔仁尼琴相距不远,对其作品的有更多的了解。索尔仁尼琴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军阶大尉军衔的军人,炮兵连长;服刑八载的罪犯,法庭裁定其获罪的理由是阴谋反苏;敢说真话的作家,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与俄罗斯国家奖的获得者。 偶然阅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将奥古斯丁与索尔仁尼琴上面的这两段话,一股脑儿摆在了一起。谁都猜测不出,作者在写作时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认为所有的猜测都是徒劳的。奥古斯丁的话,富含哲理。索尔仁尼琴的话,既反映出其在危难时期大旱之望云霓的心理,也道出其浮生若梦的人生感悟。 这个世界,究竟没有神?历史上,有过无数次关于神的争论甚至争斗。印度是个宗教色彩十分浓烈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地方,在那里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当然也包括一些无神论者。在印度,最大的两个教派印度教、伊斯兰教制造过宗教仇杀的惨剧,两个教派之间至今矛盾深刻。 绵延六十年的巴以冲突,最大的起因之一就是关于神的争议。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历史开了一个特大玩笑,诸神汇聚弹丸之地的耶路撒冷旧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此尊称为“圣城”。犹太教、伊斯兰教之间,若洪水猛兽的战争,此消彼长,未有停息。 神,可能知道天下的一切,当然包括这些冲突。神,至今没有出现。只是,关于神的争辩,各教派搬出所有经注,才竭智疲,未能理清是非曲直;只是,关于神引发战争,其它国家的斡旋干预,收效甚微。我们看到的,只是冲突留下的满目疮痍、流血浮尸。甚至,战争可能还将持续,剑拔弩张的态势,已经将以色列推向世界武器研发的前列。 信仰,特别是信神,是许多宗教的特征。宗教皆有其教义,衍生出一套信仰,以及与之适应的哲学。而所有的宗教,往往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万能的,不朽的神。这个神,受到信徒们顶礼膜拜,统一着信徒的思想,主宰着信徒的行为。 神和宗教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最早的宗教——部落宗教,出现在原始社会,到了奴隶社会,就形成了民族、国家宗教。原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叶小文在扬州有过一次演讲,名为《鸟瞰宗教的来龙去脉》。在演讲中,叶小文这样地说过: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有人不无担忧地说,这是一个物欲横流,过度追逐,信仰缺失的年代。真正意义上的苦与乐,不同宗教的说法不一。佛教说有漏皆苦,所以要觉悟,才能到达极乐净土;基督教说人有原罪,要进行拯救,才能到达天国;伊斯兰教说人有私欲,要修炼六信五功,才能进入天园。 有漏皆苦,原罪,私欲。净土,天国,天园。无非是安逸,无非是安心,无非是静心罢了。中国,信徒最广的宗教还是佛教。借用佛教一句话来说: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行走。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还是那个曾经祈祷上帝的索尔仁尼琴,在获奖感言里,特别强调了他信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相信“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 难道,连索尔仁尼琴对神的信仰也动摇了?也许,神,对于遭遇困难的人,面临困惑的人,是有作用的。信不信神呢?信什么神?不去权衡,随你。 据传,有庙宇供奉了一位现代伟人,每日有人焚香顶礼。自己外出旅游,在某地一藏传佛教的寺庙,赫然见到,那里供奉着一位在世的大人物。不无担忧,如此人为造神,神满将为患。 知无尽,道无穷。神和那些未读书籍一样,都难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