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阳运森 于 2013-4-29 18:19 编辑
序 萧思科 古人云:“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如今,收藏已成为许多百姓文化和经济投资的新热点。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欧阳运森是湖北枝江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第38代孙。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他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他老翁一个,故为六一居士。1000年后,欧阳修家族成员的欧阳运森,不仅有欧阳修的血脉,而且传承着欧阳修集古收藏之爱好。费尽40余年之心血,收藏历代古钱币一千枚,明清线装古籍善本一千卷,清代以来邮票一千套,毛泽东像章精品一千个,系列火花一千种,文革报刊书籍一千份,故人称“后六一居士”。 作为喜欢收藏的人,他有着这个喧嚣世界所少见的从容与宁静。在审视历史和今天时,总是怀了一种美好的心情,同时也怀着一份难得的冷静。从古老的遗存物中渗透短暂与永恒,从残缺的破损中领悟完美与圆满,从小巧与玲珑中领悟出博大与精深。许多时候,他是一个哲人或禅者,趺坐案前,独对古董,有着天高地邈、无古无今、无我无物的境界,有着遗世独立的感觉。他往往在我们忙得一塌糊涂时不经意地把握某种玄机,这是关于宇宙与文明、过去与未来的种种。他的心永远像鸟一样在无垠的宇空悠游。 和许多初入此道者一样,欧阳运森常会因为急功近利而陷入莫名的焦虑、浮躁之中。由于“捡漏”、“淘宝”的欲望过于强烈,往往因囊中羞涩而坐失良机,眼睁睁看着宝物搁在了别人的博古架上。有时也会因为鉴赏知识的匮乏,错把垃圾当宝贝而“吃药”、“踩地雷”,在淘宝时变得敏感细腻,总希望每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都是真的,甚至不惜花费人力财力去寻找,去证实。也常常会为一件自己心仪的古物牵肠挂肚,为失去一次拥有收藏品的机会而懊悔不已。 收藏其实是一种心灵感受,也是一种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一件古物,实际上就是一段历史,多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就多了一位民族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传播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容易产生浮躁、容易受“物役”的情况下,通过直面接触传统艺术品,潜移默化地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让传统艺术品从过去的艺术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就能使沉睡的古物重新“活”起来,发挥精神文明教育的作用。欧阳运森打了个通俗的比喻:小学生记往10枚铜币,就记住了10个朝代。他说:“万千的收藏爱好者迷上了文物,就会自觉地走进历史,走进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研习越深,就越能激发爱国情愫。” 一件古物,无论其保存完整还是残缺破碎,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沉穆朴拙的艺术风貌,都会给我们传递远古先人非凡的创造力和活动轨迹,那斑斑锈迹下精美的纹饰造型昭示着千年前的历史风貌,生活印迹,人文环境,许多美丽动人的远古传说仿若眼前,不由人不怦然心动。而古物的美,往往是以恬澹、自然、古朴的形式向我们表现出来的。亲近欣赏一件古物,就是与远古先人进行着跨越时光的交流、对话,在无尽的遐思和陶醉中领略那份独特的感受。他说,当你真正爱上一件古物,你会感觉千年前的历史会缓缓向你走来,主人的心态、性情、志趣会如一首无字诗,在纹理间闪显,在锈迹下浅笑。那种恬淡自然及心灵的愉悦,是非入此道者所不能领悟和感受的。 一件古物,穿朝越代,饱经苍桑,无数人无数故事为其赋予了灵性。那惟妙惟肖的造型,那美纶美奂的纹饰,那独具匠心的工艺,无不让人惊叹且陶醉。面对古物,其实是与之进行超越时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收藏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满诱惑的宝藏,又是一道布满棘刺和陷阱的深渊。身入其中,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感受知识的贫乏和浅薄;无论你自信眼力如何过人,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拥千万,当你投入收藏时,也常常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但你依然会乐此不疲,勇往直前,而且会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运森担任宜昌县档案局副局长兼馆长期间,收集、整理并研究了谱牒档案、宗教档案、古钱币档案等,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先进档案馆锦旗1面,档案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大学等院校档案和历史专业的实习基地。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湖北大学历史系实习生指导教师和宜昌地区行署档案电大大专班科任教师,经其指导和辅导过的学生,有的在国家安全部、外交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领导机关工作,有的在基层行政和文秘单位任职。 为丰富当地档案馆的馆藏,欧阳运森忍痛割爱,多次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捐献给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曾先后两次向宜昌市夷陵区档案馆捐赠钱币档案,他捐赠的古钱币、铜元、银币和纸币数量共达200余种之多,跨越2200多年历史。其中不乏珍品,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蚁鼻钱”(俗称鬼脸钱)、西汉王莽铸造的“货布”、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铸造的“永昌通宝”、南明宰相文安之(夷陵人)铸造的“永历通宝”、清代义和团的“水陆平安” 和光绪龙洋等钱币就十分珍贵,有的钱币文物甚至是万元难求的绝品。 2005年8月22日,他再次向该档案馆捐赠票证文物100余枚,多为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粮票、油票和布票等。其中以宜昌县粮食局发行的1955年度餐票壹斤、宜昌县分乡人民公社1959年发行的通用粮票半市斤、宜昌专署粮食局1956发行的农村供应粮票伍拾斤、湖北省粮食厅1955年发行的地方通用粮票半斤尤为珍贵,当地粮食部门和文物部门已经失传,不可多得,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012年,他先后两次向社会捐赠明清线装古籍。3月11日,向枝江水府庙玉皇阁捐赠《玉皇经》等道教古籍12卷(册);10月6日,母校宜都二中诞辰百年庆典,共捐古籍67卷(册)。 曾到江西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故里文忠公祠堂烧香拜祖的欧阳运森,更忘不了与先祖六一公欧阳修都受过夷陵这块宝地的滋育,正是在这里,欧阳运森成就了他的收藏大业。他用自己的藏品,创办了三峡地区第一个欧阳修文史馆,并先后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和远方出版社出版等多家出版单位出版有《沧桑寻梦》、《荆门雄风》、《欧阳修家世》、《盘古经典总汇》和《魂系故园》等多部文集,受到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好评。 古人又云:种豆者得豆,种瓜者得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人类数千年文化的传承与一代又一代的收藏有直接的重要的意义关系。可以说,没有收藏,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传承,就没有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所以,每一位收藏家都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历史应该记住他们。 (注:“萧思科,笔名赤男,男,汉族,湖北枝江人。现役的军队纪实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超级审判》、《林彪元帅叛逃事件最新报告》、《延安红色大本营》、《知情者说》、《南楼往事》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