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建设中的棋盘洲码头

太子镇的德夫油茶基地
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
合理优化的产业布局不仅限于满足静态和近期的发展需求,而是要面向中远期,要为城市经济职能的不断升级演变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黄石江头七级风,惊天动地仍从容。中流屹立一挥手,万顷波涛俱向东。”一位诗人曾在陪同毛泽东畅游长江时,眼见黄石的恢弘气势有感而发。
今天的黄石已拉开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大幕,大冶湖生态新区的开发建设,将为实现“黄石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产业是特大城市的经济支撑,大冶湖生态新区的产业布局将如何呈现,相关领导和企业家虽然思路不同,却都怀抱一个更好、更新、更美的愿望……
准确定位抢抓机遇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准确定位才能正确规划。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荣绪俭表示,环大冶湖的产业布局应该跳出黄石的“磁湖视野”,黄石处在武汉城市圈、中三角,建设鄂东特大城市就必须摆脱以往对黄石“三线城市”的定位。
荣绪俭认为,黄石目前也面临着五大机遇,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政策机遇;享受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国家政策性优惠;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政策机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区等机遇。同时,黄石自身正处在爬坡越坎的发力期和潜在优势的转化期。紧抓机遇,就有可能转化成为大冶湖新区发展的动力和助力。
产业分园功能分区
环大冶湖新区主湖面积58平方公里,湖岸线约40公里,涉及10个镇街区,可规划利用土地约500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约45万人。
根据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定位和总体规划,荣绪俭设想在大冶湖新区的产业布局中,应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产业分园、功能分区”,形成“一主三副、一区多园”的空间组织结构。“一主三副”建议以黄金山工业新区为环湖新区核心引领区,打造生产服务和公共服务两大功能区,引导全区产业布局。建设以商贸流通业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章山新城;以商业商居、文化体育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西环新城;以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和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南湖新城。“一区多园”建议以大棋路城市东西向发展轴为走廊,构建产业完善提升区、产业发展示范区。打造城西北工业园、新港物流园、物流保税园区、南环线产业发展园区等多个产业园。
无中生有错位对接
辽宁阜新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却吸引了双汇、伊利、鲁花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湖南浏阳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却培育了全国生物医药最大规模之一的浏阳生物医药园,吸引了九芝堂、福满多、盐津铺子等多家优质企业落户。安徽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浙江横店影视城等产业均是“无中生有”,却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荣绪俭建议在环湖开发产业布局中,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善于“无中生有”,催生一批在黄石原本没有的产业。他建议环湖产业布局中,要对休闲资源和设施进行有机整合、统一开发。重点发展以环湖观光休闲、康体度假、商务会议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环湖旅游经济带。
而对接武汉产业转移方面,要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荣绪俭表示“与武汉争高端不可行,要甘当绿叶”。他建议按照“服务武汉、错位发展”的方向,争取成为武汉全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员,努力在产业发展上实现共建共赢。
结合黄石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划,荣绪俭建议可在大冶湖新区重点对接五大产业:对接武汉汽车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对接乙烯项目,发展塑料、生物医药、工业添加剂等化工产业;对接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PCB产业;对接武汉装备制造业,发展家电产业及电梯制造业;对接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
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在4月29日上午几个小时的发言中,华新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李叶青是第一个“泼冷水”的人。他说,生态、旅游、重化工、宜居城市都很好,但没有明确目标地什么都做,结果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他认为,目前大多数沿江城市的规划都大同小异,“生态”的概念很新很好,但要做到却很难。所以黄石制定规划的最佳路径,就是要注重长远性和可持续性,结合黄石的实际情况。黄石对自身在长江中游经济带中的定位和策略,如果能有别于同一经济带中的其他同类城市,黄石的成功概率可能就比别人要高得多。
对于承接产业转移,黄石更应该先做好定位分析,尤其是与周边城市的优劣势分析。李叶青指出,黄石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来自武汉的产业,有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孝感、襄阳等地市的激烈竞争。他建议先根据已有产业基础对自身做细致的定位分析,再确定产业布局和承接的方向、步骤,不能盲目竞争。
打好绿色文化两张牌
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麟认为,环大冶湖开发的主题应该是“绿色”,在产业布局中也要体现“绿色”理念,创造“绿色”GDP。
他建议政府要用具体的制度机制、政策措施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严格执行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把保护、回复、完善好大冶湖的水系作为环大冶湖规划的重中之重,隔开产业园区和生活园区,打造新城区“星罗棋布”的美感。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环湖新区的产业布局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黄石的历史文化风貌。张麟建议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将零散的矿冶文化系统整合起来,加强文化产业品牌的塑造和宣传。结合资源优势,把青铜、金银、宝石等工艺品的加工制造业与贸易物流集散统一起来;将传统原材料和先进工艺技艺,与高科技装饰材料制造加工结合起来,带动矿冶文化产业的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