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3-5-3 1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是在文化背景上的书写
——长篇小说《大富水》1创作谈
阮德胜
(池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邮编247100)
[摘 要] 文学的“根”是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载体能够进入文学?作者以创作“膏盐文化”长篇小说《大富水》为例,分别从时代的印痕、艺术的留存、语言的个性、风俗的魅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对文学的支撑、指导和融合。同时,也论解了文化载进入文学的六忌:忌大众也忌专业、忌单薄也忌繁杂、忌生扯也忌泛滥。
[关键词] 关键词1文化载体;关键词2长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 1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710 (2006) xx-xxxx-xx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著名作家韩少功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就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不茂。”2姑且不议韩先生对“民族文化传说”就是“文学的‘根’”是否存在有局限,但就他对文学寻根的姿态和行动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寻根文学”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的幸事。但我们的文学如何去吸收、承接、融合带有“根”性的传统文化?这批“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并没有再撰文阐述,而是以“作家用作品说话”的方式,抛出了例如“儒道传统”的《棋王》3、“巫楚文化”的《爸爸爸》4、“文化记忆”的《小鲍庄》5等特具“文化”的代表作品,的确为“寻根文学”提供了插旗的山头。笔者自2000年开始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以来,即着力于每部作品必须首先找到“地域文化”的泥土,长篇小说《一二一》6写的是士官游文化和大学生乔灵拯救艾滋病感染村的历程,但它是以“豫东”地区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根系;长篇小说《父子连》7讲述的革命型、建设型、新生代三代军人的寻根故事,但它以皖南风情为叙事基调。本人新作长篇小说《大富水》直面了江汉平原应城地区(文本选用了旧时县名“蒲阳”)特有的膏盐“孪生矿体”而孕育的“膏盐文化”。通过这三部作品的寻思和实践,我认为: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对文化(包括传统和当下)的汲养是一种前提,也是一种必须。
寻找文化载体,成为作品的指向和作家的担当。
1 时代的印痕
长篇小说创作即使达到了“零时间”,但它必定还是一个时代在某一个点或段上的聚集与
收稿日期:xxxx-xx-xx
作者简介:阮德胜(1971-),男,安徽池州,池州市人大研究室,艺术硕士,长篇小说创作。
发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代“背景”是长篇小说创作的基础。没有背景的存在就没有人物的舞台,作品也就会像浮萍失去真实的根性。作家在捏住极具时代特性的事象或人物,也是作品创新、独到的一个侧影。京味小说的四合院、皇城根,海派小说的石库门、上海滩都承载鲜明的时代性。
我的长篇小说《大富水》时代背景是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至抗战胜利近50年湖北“蒲阳”膏盐产销的历史,它横跨清末、民国、抗战三大主要时期,不同的时期自然有不同的特性,而作品的主要人物又多是一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膏盐洞商,除这个时期人们熟悉的社会变革、个体服饰等普有的时代特征,我觉得必须得抓一些其他写同时代作品中所没有的时代象征。
1.1 从政治角度主要找到了“侯堃”这个人物
人是时代中的人,能让人为时代代言是作家最好的选择,但如何让一个即不能成为时代的符合,又要标签时代不是一件易事。侯堃是个典型的见风使舵的人物,他是蒲阳的“父母官”,有了膏盐税的利益关系,他必定要与洞商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小说人物就显得必要化了。清末时他是科举县令,因不受洞商看重合谋 “踩死”膏盐记号“田福记”;北伐后,逃出县城又得到乡党省督军的支持,回来当了国民政府署长,统管膏盐;反革命政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他没有逃脱掉,被委任为傀儡副县长兼一系列膏盐的头衔,为政府敛财;日寇入侵,尽管年岁已高,但当了汉奸的洞商黄诚玖却在日军那里推荐他当了伪县长,受人指使……他身份的变更和政局的关联,自然展现了作品的时代元素。
1.2 从经济角度主要找到了先进的经营方式
经济是时代的晴雨表,而《大富水》直面的就是有着上百年膏盐产销的近代矿业。首先从膏盐的本体出发,详尽描述独有的膏盐“孪生矿体”的原初生产模式——开采石膏后的洞再灌水成卤熬盐,膏从水路到汉口出售、盐从陆路驮运到孝感盐市。至此,保留的是传统工艺和行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膏盐洞商韩忠烈改革了“九星连环灶”、支助留学归来的陈树槐建起了晒水台、引进了柴油机“黑油马力”……在膏盐经营方式上,不同的时代都产生了不同的公司,民国初的自办股份公司、国民政府时的统购统销、军阀时期的“官督商办”、南京国民政府时的苛捐杂税、日统时期的多方争食……无不打上了时代的铬记,它们又都附在人物的身上、嵌在情节的深处,服务了作品对时代的需求。
1.3 从社会角度主要找到膏盐产销独有分工结构模式
时代是社会的时代,社会中一草一木都在经历着岁月的风雨。小说创作最直接从社会中捞取素材是一种鲜活方式。《大富水》作为现实题材仰仗着社会的繁杂和滋养。蒲阳的膏盐产销有着特有的产业传统和时代积累,它的分工有着完整的社会结构模式。膏盐记号老板为洞商,洞商主要是投资、收益,产销则由代理经理的“管事”负责。“管事”下边有“四角”:掌管膏盐生产的“大账”、专管钱账的“管钱”或“管账”、负责生产物资管理的“收拾”和码头上从事石膏销售的“膏佬爷”。工人呢?膏洞里的工人由“把头”带工和承揽,盐棚里的工人由“掌瓢子”负责,而“把头”和“掌瓢子”之上又有“把头”的“把头”——“都管”掌控。资本家、封建主、奴隶工分工细法、各行其责,有“一洞纳三个社会”之说。作品在第二代洞商韩秉礼留学回来,企图以“一室七部门”的新型工业经营管理方式来改革记号,遭到了抵制,激起了时代的浪花。让人物行走得踏实、让情节生发得有根。
2 艺术的留存
长篇小说在纯文学体裁中,相对来说,它的综合性、包容性更加宽泛,它对文化载体的撷取更加自如。很多的文体包括史料,在一定的人物、情节、叙事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小说,它的文化附载力很强。《大富水》创作准备中,收集了大量过往作者的作品,其间也有机地运用了一些,没有“掉书袋”之感。
2.1 诗词曲赋
一个在商业带动下有着丰富文化积累的地域必然会留下传统的文学样式,明清例如《红楼梦》里面蕴藏了多少诗词曲赋,不仅对人物的塑造起到推动作用,而且深厚了文本的文化。洞商韩忠烈击鼓喊冤时在大声诵读的县衙对联、韩秉礼小时背的“端阳诗”、田耀光传递内战信息的《石膏赋》、韩秉礼悲愤钱老先生死时背诵的“蒙学”、“韩家花园”修建时从诗中找景……全是从当地历史文献中“扒拉”出来的,查有名、核有文。既保证了作品史料采取的“真实”,又保留了地域文化的“原味”。
2.2 故事传说
小说传奇性除自身的故事之外,也可将历史故事传说穿越地进行架构,能够提高可读性、增强人物感。《大富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汉平原,早在上千年就有蒲骚故城,明代开始膏盐生产,唐代时温泉已有盛名,各种不同的故事传说像永不停的大富水一样流淌至今。在创作中,我选用了系列故事来服务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洞商韩忠烈在选址建造“韩家花园”时请教书院钱老先生,听到了当年欧阳修葬叔父而选蒲阳的故事,道出了蒲阳处处地灵的秘宗;红二军团贺龙到达膏盐矿区龙王集准备痛击国民党第十八师,将当地流传老人劝说“二龙”不可相斗要另选战场的故事写了进去,展现了我高级将领听从民意的作派。还有,传说中的蒲骚大战、“四小姐”踩“膏玉”、从日寇手上巧夺蒲阳瑞木、神药“红升”“白降”、国民党军官卖“国宝”等故事传说都进入到小说的人物命运之中,增添了人物的传奇色彩,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2.3 其它史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必有一页记载。在长篇小说准备时,必定要对这方水土的文化进行一定的考察和熟知,其中一条捷径便是阅读相关的文献记录,最好是找到那些最接近史料时代的原初文字。如果创作中,人物或情节的需要,使用这些文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富水》在进行到主人公韩忠烈准备斥资买“水洞”当洞商遭到以岳母为代表的家人反对时,身怀六甲的妻子却不顾母亲的反对、打开嫁奁支持丈夫,为了表现这个出身洞商之家的女子对丈夫的“立业”愿望。让她将从父亲那里带来的一本书交了给丈夫,书是嘉庆年间蒲阳知县奚大壮写的《蒲阳石膏考》,并从中引用了一节原文。同时,一箭双雕地向读者介绍了蒲阳石膏生产史。在深层揭示日寇侵略中华史实中,不仅进来了一支杀人的“枪部队”,还有一支欺骗、愚化的“笔部队”,创作中故意将另一人物全由美子安排为日本“笔部队”作家林芙美子的表妹,巧妙地摘录了她当年歪曲事实的书信体从军记《战线》,使全由美子和韩秉礼由此对日寇侵略有了不同见解和两人的情感也开始的裂隙。史料运用较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塑造了人物的特性。
2.4 民歌民谣
从《诗经》一路到当下的原生态歌唱,每一个音符都是与稻谷、花草一起生长的,是乡土文化的原滋原味,是先民情感的直抒胸襟。当代的长篇小说在文化汲取中,民间的歌谣、唱词都是有力的旁证。《大富水》除少量地引用了湖北民歌《七口茶》、《姑娘爱唱歌》,民谣《三月三做小粑》之外,重点借助一个叫“日地鼠”的残疾矿工唱的反映膏盐工人生活的号子歌——唱拖膏童工的有“东山高,西山陡/怀里揣着硬窝头/走一步,咬一口/把头坐在巷子口/猴头鞭子黑棍头/打得老子鲜血流/拖不动,趴着走/哪年哪月能出头”;唱打膏锤工的有“石膏洞,坐‘千斤’/一根麻绳吊横棍/两个胯子上面‘跨’/手提一盏鬼火灯/东碰西撞放下洞/阎王前边打个滚”;唱抬膏工的有“慢慢地走,慢慢地行/招呼撞了脚后跟/一抬石膏几百斤/头不能抬,腰不能伸/压得肩膀血淋淋/哪个晓得我苦命的人?”……既贴近了人物的身份要求,也展现了当时人物的心境,更重要地是让这种只可能在那个时代的膏盐矿区产生的独有文化在小说文本中进行了呈现,给读者有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2.5 戏曲文化
中国是戏曲文化大国,有着种类繁多、曲调各异的戏曲文化,近几年来很多长篇小说都在直面戏曲文化,莫言《檀香刑》中的“猫腔”、贾平凹《秦腔》中的“秦腔”、方方《水在时间之下》中的“汉剧”,使戏曲文化在小说中生发了新的光芒。《大富水》中的第二层次上的重要人物韩翠妞、“龟板甲”就是以楚戏为媒延续了他们的人生,而在书写他们中随笔叙述了楚剧的魅力。此书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主人公的父亲韩世逢完成了儒士到傩信徒的转变。韩世逢与县令冲突、韩氏父子的矛盾起由、韩忠烈两个儿子与傩偶被烧的寓意、韩世逢对傩信仰的真实想法、傩坛师公被义匪杀害、傩仪的踩街、傩神与洞神庙的关系、傩面具的最后运用等等,都在字里行间和你我往来中散发着古老文化的清香、传递着远古先民的智慧、回答着当下社会的寡白。
2.6 建筑园艺
有人说,建筑是矗立的历史。很多带“派”的作家作品,不可避免或者叫必须选择地运用了带有鲜明标志的建筑和园艺,老上海的石库门、租界地,老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等等,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都是通过作品,也恰恰是这些物象典型地代表了地域文化。《大富水》自然也有建筑,它有古老的城池、洞商的花园、傩神的道场、蒲阳的书院、洞神的庙宇等,而在两代主人公洞商中,我有意选中了两种赋予到他们身上:一种是坊表。父亲韩忠烈走在当地不同时代的人杰牌坊中,通过向兄弟职员金虼蚤介绍“明代万历七年御赐的祖及仕林、孙而拜相的工部尚书李幼滋的‘三代尚书坊’、明代隆庆二年御赐户部尚书陈蕖的‘三秦总宪坊’和‘大总督坊’、‘青宫少保坊’、‘同朝双璧坊’、‘吏部第坊’、‘经纬名臣坊’……”从而引发了主人公的感慨和心声:“在蒲阳,做人要是做到上了坊表,一辈子才算活得值当!”而他正是这么一位要“挣大钱、立大业”的人;一种是蒲阳公园。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坊表的延伸。书院的钱老先生让接手了膏盐记号的韩秉礼来领头建造一年供蒲阳大众休闲的公园,希望留学归来的他做一个“国之梁、民之栋”。人在“建筑”中,“建筑”在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