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3-5-3 12:48 编辑
茅 匠 沙湖沔阳州,湖汊众多,荻蒲茂盛,芦苇一望无际。人们依赖着原生态资源过着食鱼虾,住茅棚的生活,风扫地,月点灯……随着社会开始进步,人们的住房了有了些改善,开始由草棚子向草屋过渡。与此同时,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这里的人把做柱檩的师傅称作木匠,盖茅草屋的称作茅匠。 茅草屋是以芦苇或麦草为主要原料搭建的房屋,是当年沿湖一带择水而居人们的住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我所知道的在排湖范暨关湖里的人及沿湖有芦苇滩的地方大都住这种草棚子。 初冬时节,当湖里的芦苇枯黄时人们忙着收获,芦苇砍倒后成捆的堆放在湖边按斤论价卖出,有用来造纸的,剃晒花帘子的,需要修建草房的人家,这时会根据需要买上一些。也有的人家在夏收季节,当小麦收割完,选择些既粗又长的麦草堆好,等到下年去修整或新盖草屋。 做茅草房子要有好茅匠,家里要盖茅草屋一般选在秋冬动工。下季雨水少。主人先雇请好茅匠,到时候茅匠带了徒弟和家艺,等木匠竖好屋架后开始盖草。盖茅屋最上等的材料是金茅草,一般人家用不起,只有像《王瞎子闹店》戏文中做买卖的姚老板才用得起的。大多家户用的是芦苇叶,柴山袱子,再就是小麦草了。 茅匠的工具很简单。梳耙一把,木泥抹子一只,“蔸篾挤”(谐音)一个,草垫子一块,弯刀一把,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平时上工,小工具在草垫子里一裹,朝肩上一款,这就是茅匠的行头了。凭着这简陋的工具和一身的绝技,他们走东跑西,盖起了一座座冬暖夏凉的草屋。 旧时的茅匠大多集中在邻近的村庄上,一代传一代的手艺,不是到处都出茅匠的。他们有自已的行规,班子里有年岁大,手艺好,且有威望的“叫鸡公”——茅匠头。带着一帮茅匠兄弟走东奔西,方圆谁家要盖草房,茅匠头应接茅匠活。人们常说有的一句话:亏什么人也不能亏茅匠。因为茅匠要使坏太容易了,而且你一点也看不出来。等到他走了,你发现屋漏可也就晚了。 茅草房子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夏天热得狗子都把舌头伸出来。但茅草房通体舒泰;冬天再冷,茅屋中也是一室春气。茅草房虽然冬暖夏凉,也有其缺点。因没有窗户,草房的通风透光性很差,室内常年黑乎乎的,雨季来临房间里更是异常潮湿。有的人家为增加亮度,在墙上开一个小洞插块玻璃或塑料片算是窗户。还有最令人烦心的是刮风下雨,每当天上刮起大风,房顶的麦秸常被风吹走,有时风特别大的时候,整个房屋都摇摇晃晃,有的人家为防止大风把茅草屋吹倒,就用木柱子撑着,在柱子上吊上石块、碾磙子。 茅草房坏得最快的地方往往是顶部,经日晒雨淋,屋顶的麦草二三年就烂得差不多了,有的地方烂出一个大洞,白天在室内抬头就能看到外面的太阳;碰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这时需要重修屋顶。家庭条件好些的将旧麦草掀掉重盖,条件差的人家只能请茅匠在漏雨的地方铺一层麦草修一下。芦苇、麻梗、高粱梗夹的壁子也会因地面潮湿而腐烂,住几年后,壁脚的泥巴和高梁梗逐渐下沉,上面垮了一个洞,于是人们就在最上方重新安上一块新的夹好,并糊上泥。 当木匠铺好房顶的椽条,茅匠就可以开始盖茅屋了。笔者出生白田乡,不长芦苇,看到的是多用小麦草盖屋顶屋面,用高粱梗等夹壁子。用麦草盖屋面,第一道工序要理草,就是把草堆上的麦草经人工一把一把地理齐刷,再捆成一个个小把子备用。理草也有讲究,过短的乱的是不能用的。徒弟在下面递草,师傅在上面铺草。茅匠从檐口开始铺第一层草,草要掖实铺平,用“蔸篾挤”把压着草的横条串纸篾绞紧。茅匠屁股下垫着草垫,人坐在上面将下面的草压实,然后再向前挪一步,再铺上一把草,技艺高的茅匠第一路屋檐草铺好了,人拽住草都不会从屋上掉下来。就这样一路一路的往上铺,麦草的屋面铺好后,茅匠要用梳耙将屋面梳理一遍,经他们梳理过的屋面显得更加平整好看,更重要的是下雨时沥水快,草屋不易漏水,沔阳一带大都是七分的水路。前后的屋面盖好后,屋顶(屋脊)处没有接缝。茅匠们一般采用马搭鞍的盖法,就是把草把分开成像个马鞍子形,麦草骑在屋脊上压实绞紧,为增加房间的亮度,有的人家会在房顶镶上一、二块玻璃或亮瓦来透光。 把剥去叶子的高粱梗夹成一块块壁子固定在架子上当墙。用篾夹好后两面分别糊上泥浆,茅匠用抹子敷平。为让泥浆更有筋,不易剥落,泥浆里拌有麦麸或粗糠加剁成一段段的稻草。春暖花开时,这风干的壁土是嗡嗡的蜜蜂掘洞栖息的好场所。 茅匠们盖屋面,盖屋顶,夹壁子,几道工序下来,一座冬暖夏凉的草屋便盖好了,最后用弯刀把屋檐伸出来的草割齐整。 沔阳一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农村里人家都纷纷盖起了崭新的砖瓦房,从此结束了多少年来住草屋的历史。至此,茅匠除了盖点守夜棚的零星活外,便无事可干了。到了八十年代,茅匠这一最古老的行当便再也见不到了。 茅草房,这种千百年来人们世代居住的房屋已完全消失,取代它的是青砖瓦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让我们永远地记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我们沔阳这个地方,我们的祖祖辈辈大都住着这种房子,上无片瓦……..(文.张才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