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6
中尉
 
- 积分
- 3051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本帖最后由 立仁 于 2013-5-5 01:38 编辑
陆步轩择业观折射的是社会从业生态 ——应光明网音频访谈稿 文/立仁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否,关键看他是否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做出了成绩。人类社会分工同宇宙、自然一样丰富多彩。除了太阳月亮,宇宙不能没有小星星;除了大树鲜花,自然界不能没有小草;除了达官贵人,社会不能没有三十六行。在平凡或不平凡的事业中,问心无愧地作出了他所能作出的业绩,他就是一名成功者。
现今的名校毕业生无论从政从商,必须有一点光环才好,否则,即便母校不说什么,也会因社会的口水而自惭形秽的。被人们关注多年的北大生陆步轩,曾被计划分配到工厂,继而被体制借调到机关,接着下海办企业破产,前妻离去、求职未果之下,又操刀卖肉聊以糊口,最终还是回到了体制内。对于年近半百的他来说,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已经耗去了人生一段最美好的年华。人们理不清这是“择业的成败”,还是“教育的得失”。饱受争议之下,他用一句很无奈的话总结了自己的择业履程,前不久,他站在母校的讲台上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这句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应该说,陆步轩的人生“圈子”只不过是社会“圈子”中的一个“涟漪”,因其具有典型的功利主义意象,才会引起关注。所以,我们没必要孤立地看待陆步轩,而应将其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来观察,才能得出一个较全面地评判。
急功近利,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急躁病。这种急躁病的社会基础,既有受体自身因素,也有舆论诱导因素,同时,现阶段就业制度造成择业观的扭曲,也是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
人们常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指的是社会分工中的普遍现象,这个普遍现象是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结合。行行有状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状元。个人的内在心理素质是主因,教育程度、行业特点、社会环境、机遇等外因,必须与内因共同发挥作用,才有可能成为状元。一些行业的佼佼者们,即便是曾被人们认为知识含量极低的行业,都能受到社会的追捧,没理由说他们不成功。台湾商界大亨王永庆,从一个送米的学徒到经营之神,就是一个例子。相反,也有很多在名牌大学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生毫无建树,默默无闻。这是社会的常态。基于对这个常态的认识,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择业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由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从市场经济观点来看,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而优化人才结构;也有利于那些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施展才干,从而实现功成名就。同时,市场经济给那些并不具备独创能力或特殊才干的人以危机,因市场机制的淘沥而淘汰。从占比来说,不能当“状元”的人永远是多数。这些人自身的焦虑,是急躁病的受体基础。
这些年来,比起那些埋头科研制造、不计名利的学者们,有一些所谓“成功”了的“状元”,显得特别轻浮且自鸣得意。他们不再安于继续创业,提前享受那种高高在上的成就感,自诩精英,著书立说,夸夸其谈。他们那些打上“专家教授”印记的“成功学”和“榜样”效应,促使后来者展开了“吐血”式的比拼。譬如,“40岁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譬如,“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等等。在他们的言语中,所谓成功,只有金钱、豪宅、地位、名誉、粉丝,绝不认同劳动创造价值这个基本法则。不少所谓“名校”,不是去根据毕业生个体的特质,因人制宜地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却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炫耀本校曾培养了多少达官贵人。这些广为流传的虚荣观点言论,是急躁病的催化剂。
由于社会分配、行业待遇的改革滞后,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缺乏公平公正的竞争条件,造成急于求成的人们不能冷静地选择目标,是导致急躁病的就业机制因素。面对创业的艰难,怎样做到安逸与成功的两全其美?“编制”成为人们最便捷的选择。从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到退而求其次的进事业编制,无不表现出人们扭曲了的择业观。今年年初,哈尔滨市向全国招聘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引来了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有2954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9人。是环卫工更具知识含量、比卖肉的更成功吗?一位应聘者说得明白,“死也要死在编制内。”在这样的以“编制”取人的环境里,假设,陆步轩的“眼镜肉店”老板也具有事业编制身份,集官商于一身,他会不会说自己是给母校抹了黑?我看未必。
急功近利的择业观在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全部,更多的人是在默默无闻的位置上奉献和进取的,他们和他们的前人一样,在平凡之中,通过辛勤劳动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小觑功利主义给当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治疗功利主义急躁病,是全社会的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的媒体广泛深入地报道了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劳动者的新闻,以及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劳动者的事迹,弘扬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的主流价值观,增添了不少正能量。除了这样的效应性宣传以外,我们还有更多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要做,需要调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界、舆论界等各方面的力量,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善就业环境,经过长期努力,逐渐矫正社会性的不健康择业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