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上个世纪末,神农架新建了一座神农祭坛,它已经开始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一处胜地。祭坛选建在香溪河畔的一面台地上,那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除了古老、珍稀树种集中以外,还保存着一棵“神农架杉王”,其身高36米,胸径两米有零,虽然已经历经了1200多个春秋寒暑,至今仍枝繁叶茂,昂首苍天。 祭坛分天地二坛,神农雕像高耸在天坛正中。天坛背依吞云垭,俯瞰香溪河,左右还各伸出一条山梁,显示着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象齐全。连接两坛的石梯分为5阶,自下而上各阶分别为9级、72级、63级、54级和45级,显示出炎帝神农氏位居九五至尊。 雕像虽为神农的半身立像,却也高达20多米,旨在显示始祖乃是民族大地孕育的、具有顶天立地气魄的英雄。匠心独具处还在于,始祖耳如牛角,这是因为古书记载神农为“牛首人身”,更是为了艺术地突出神农初创农耕的显赫功业;始祖双目微闭,这是因为神农被道教尊为三皇之一,“垂廉内视”则为“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地坛墙壁上嵌着十幅花岗岩石刻,画面集中展示了始祖的丰功伟绩,神农始做耒耜,教民耕作;遍尝百草,教民医药;架木为屋,供民居住;搭架采药,为民治病;首兴集市,教民交易;绩麻为布,教民衣裳;刻木为矢,锐利弓箭;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腊戏歌舞,与民同乐等尽在其中。 祭坛的建造和设计,集中体现了神农架人对始祖的深刻认识与深厚感情,它表明炎帝神农氏并非神,而是人,只不过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位充当了一代社会先进生产力杰出代表的英雄,为开创原始文明、缔造华夏民族做出了卓绝贡献的伟人,因而才被历代炎黄子孙日益神话了的先人 。 炎黄文化是联系华夏儿女血缘的重要纽带,神农架则足堪缀在纽带上的一颗璀璨的宝珠。因为神农架的山山水水都深刻着神农的足迹,草草木木举都浸润着神农的血汗,神农架文化就是道地的炎帝文化。神农架必将为研究炎帝文化、宏扬神农精神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人麟 2006年6月18日于松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