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阳新方言的“杂”与“美” 回望阳新各姓氏族人的过去,无疑是对阳新方言形成的最早信息的搜索与筛选,然而,过多地去追踪溯源,或有不利于我们今日对于阳新方言本质的把握和对阳新方言纯美的认知。 从上一篇阳新方言的“源”与“流”中,我们可以看出阳新方言是有着其特有的生态的。阳新方言是阳新各地各姓氏从其原迁出地所带来的语言习惯与现迁入地语言习惯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没有阳新地区各姓氏来自四面八方,就不会有阳新方言的多样性;同时还应该说没有阳新地区错综复杂的江河山脉地理环境,也不可能有阳新方言的多样化的基础。故阳新方言是外来姓族的语言习惯多样性与本地语音环境的多样化构成了阳新方言的多重复合的多姿多彩。 阳新方言从总的分布板块来看,它与阳新的前身兴国州的基层单位行政区划是相关联的。从面上看,“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九里十三宕,宕宕不一样”。若从一个乡村单元来看,则阳新方言更为芜杂。以排市镇后山为例,后山地处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素有“东山西山山摞山,三十六塘各打单”,意思是说,后山山区,东西两头都是山叠着山,山的里面三十六个塘里居住的人,各自一体,塘与塘之间的乡音,是互不相同的。但我们对于阳新方言的考量,不能过于微观。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过去的乡(里)上,则会发现这个基本单元里,阳新方言在它们之间既区分着、又关联着。用现在的话说,龙港的口音与富水有区别,龙港与洋港也有区别;黄双口与韦源口有区别,黄双口与富池口也有区别;。。。。。。如果体现在古兴国州的乡(里)上,则是东乡里、兴教里、兴瑞里、仁义里、乐平里、崇庆里、修善里、朝阳里、下阳辛里、上阳辛里、慈口里、吉口里、宣教里、上延里、下延里、修净里、辛兴里、归化里、丰叶里、辛安里、怀仁里、永城里、乐岁里、崇仁里、长庆里、福庆里、永福里、安乐里、上丰里、中丰里、下丰里、丰义里、辛亭里、宝政里、永章里、善福里、外加尊贤坊、宣化坊,计有三十六里二坊三十八个单元。也就是说这个兴国州(县)的基本构架,完全支撑着阳新整个方言坂块——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国州的方言分为三十八个,是较为合理的。毫无疑义,这些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名称已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甚或让人有着晕头转向的感觉。 当然,我们其实也可以简单地以富河为中轴线,将父子山山脉之南、北,后山山脉之南、北,来简易地划分阳新方言为四个语音区,不难发现阳新方言由北向南是一个北方方言向赣方言逐渐过渡地带;也是一个语言风格从粗犷到委婉的渐变过渡状态。说简单一点,太子,大王的语音显得蛮实。这里的人互相交流,说话嗓门大。就是平时说话,也往往喜欢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放慢,拖长。陶港、浮屠则稍次之。再过富河到排市、木港渐显委婉,说话最后一个音节显得急促。及到了龙港、洋港,语音犹如唱歌般婉转动听,最后一个音节急而转。以“回家去”这句话的表达为例,在太子、大王则表达“踹唉——”(音chuai)意思是“去回”;陶港和浮屠、兴国一带,则表过为“企——回”(音qi hui);意思也是表达“去回”。在木港则称之为“督气~”(音du qi);意思是“到屋去”——回家去。在龙港一带则是表达为“督屋气~”(音du wu qi );意思也是“到屋去”的表达。如果要表达一日三餐饭的话,太子、大王一带称早餐叫“过早——”,中餐叫“过中——”,晚餐叫“过夜——”。陶港、浮屠一带则分别叫“恰(呷)——早饭,恰(呷)——中时,恰(呷)——夜饭”;木港、龙港一带则又有一番表达;“恰(呷)清早~,恰(呷)中时~,恰(呷)下昼~”。富池、新建一带称吃午饭为“喝茶”,又是一个特例:一次一个富河南岸的干部到新建农村去蹲点工作,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当地人喊驻村干部“喝茶”,那干部坚持不去,称自己刚喝了茶(水)。结果等到农田里干活的人全部回家吃午饭之后,那名干部还在莫名其妙地等在田头地边的树荫下盼着有人带他去吃“派饭”。结果,他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硬是饿了一顿饭。 阳新方言中对男、女小孩的昵称也往往各有特点。太子、大王一带喜欢在一个单名的后面缀上一个“子”字。如“狗子”“矮子”称呼着别人的小名。在排市一带则喜在男性儿童的乳名后缀上一个“子”字,在女性儿童的后面则缀上一个“啵”字。龙港一带又是不分男女在别人的乳名(单字)后面加上一个“特”字,表示亲昵,如女孩叫“芳”的就喊“芳特”、叫“红”的就喊“红特”、叫“兰”的就喊“兰特”;洋港对女孩后面带“啵”尾,对男孩则带“给”尾等。 阳新生活着的人群中,成年人往往喜欢找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开玩笑:“舞习凡嗯冇?”意即是找媳妇(老婆)了没有?而对腼腆的小女孩也要开涮:“找假凡嗯冇?”被问的小女孩往往红着脸跑掉,大胆的还会骂上一句“不怕丑”,“丑煞人。”那意思是问人家小女孩,你找姐夫(男朋友)了吗? 在阳新方言中,有一个少有的现象是对入声韵和儿化音的协调统一上。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中的“一、七、十”,阳新人无论是什么口音,都会读出入声韵的婉转来。有一个小段子最能说明:“买了一支笔,用了七块七角七,用时不出水,不用水果滴。”其中“笔、七、滴”都是入声韵。用阳新方言诵读,则是乡韵十足。 阳新方言的儿化字更是一绝。阳新方言对事物当中小的东西,喜欢用一种儿化音韵来区别于同一事物的大的东西。如称呼大牛则叫牛,小的则叫“牛儿嗯——这三个字相切的一个特殊音。在现代汉语中,因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字,故用汉字表达切音的方式表示。后同。”(音宁嗯~);大鱼叫鱼,小鱼叫“鱼儿嗯”(音云嗯~);大鸡叫鸡,小鸡叫“鸡儿嗯”(音简嗯~);大猪叫猪,小猪叫“猪儿嗯”(音卷嗯~);大狗叫狗,小狗叫“狗儿嗯”。除了动物类之外,对用具也是这样儿化。如大盆叫盆,小盆叫“盆儿嗯”(音盘嗯~);大锅叫锅,小锅叫“锅儿嗯”(音根嗯~);大窗户叫格子,小窗叫“格子儿嗯”;大桶叫桶,小桶叫“桶儿嗯”(音藤嗯~);大簸箕叫簸箕,小簸箕叫“簸箕儿嗯”;大提篮叫提篮,小提篮叫“提篮儿嗯”;大毛巾叫服子,小毛巾叫“服儿嗯”;大缸叫缸,小缸叫“缸儿嗯”……在读儿化音的时候,要特意将后面的儿化读快一点,且还要上扬,婉转,使所有的儿化音在同一个调上。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非常悦耳。若是外地朋友初次听到这样的段子,还以为是别人在说相声。 诚然,阳新方言的美在于声韵,在于质朴,在于古雅。只要我们细心地去关注她,研究她,这个清水出芙蓉的俏美人,定会以其清纯的容姿出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