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鄂赣军区右倾特派员
   
- 积分
- 8303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时报观察:文明,是多等几秒还是执行程序?
2013-06-05 08:25:02 来源:楚天时报 在公交车站,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铃声一响,公交车准时发车起步后,还有一些乘客招手拦车或追着跑几步。最终没能上车的人,会望着远去的车咒骂几句;而车上的人也难免指责司机没有“人情味”。
司机该不该“等一等”拦车的乘客?
在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司机停车等人,人上车,最多耽误20秒。但司机为什么不停车呢?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司机的这种“绝情”明显不符合“社会常情”。
司机为什么宁愿被人骂“没人情味”、“没人性”,也要坚决执行响铃开车?
答案是:执行程序。
有一则公益广告,说的是一名公交车司机离站时等了一位蹒跚赶来的老人,他的行为被赞为“文明”。
但试想一下,若司机因某位乘客心软停车,那么他也可能继续为其他乘客停车。这样一来,对少数乘客所给予的便利,会干扰其他乘客的权利,同时也会影响整条公交线路的发车规范。
推而广之,如果一个部门、一个社会,在既定程序下,因为人情和“过不去”的关系而一次次“心软”,就会有更多效仿者去破坏既定程序,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紊乱失灵。
制定程序需要智慧,执行程序则需要勇气与责任。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独裁。
中国早已有程序观念。据《王制》记载,古时已有管辖等级、审理手续、裁量标准等程序规定。古人认为,社会由个体组成,“人生不能无群”,社会的每个个体遵守程序,各尽其责,就可实现“天下一”的和谐局面。
但数千年来,“程序观念”却没得到有效普及。人们总过分地被“社会人情”和固化思维所羁绊。就像,在交通欠发达时,人们习惯了时停时下的灵活乘车方式,就会觉得现在的“铃响开车”死板僵化、没人情味。
生活中,我们习惯站队但不排队,习惯“中国式”过马路,习惯扎堆、人云亦云,这就是破坏了既定程序和规范。
纵观历史,在社会变革的浪潮里,一部分人尊重程序和规范,成为社会“正能量”;而另一些人则给自己的思维划了圈,躺在时代的尾巴上睡着了。
我们应该相信,有那么一日,我们不再因铃响车走而愤怒,不再因站队无序而苦恼,不再在红灯时试探扎堆过马路。
那就是程序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