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笔 于 2013-6-8 10:57 编辑
我户外活动,独钟垂钓,而且乐此不疲。每每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相约钓友,骑车于乡村原野,漫步在溪畔池边,或柳荫下,或矶石旁,择位撒窝,或坐或立,持钓竿一根,置身于青山绿水间,蓝天白云下,恭候游鱼上钩,其乐无穷。这时,相谈有钓友轶事,闲聊有文朋趣闻。一旦有人钓起一尾大鱼来,笑声便不绝于耳,啧啧之声更是使人心花怒放。此情此景,韵致悠悠,何乐而不为? 垂钓意境中,绝无尘嚣的烦恼,也无案牍之劳形,更无尔虞我诈的私谋和钻营,大家凭本领,凭机遇,接受大自然的恩赐。此时此刻,别有一番天地,颇具回归自然的感觉,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垂钓之乐,并非今人之发现,古已有之。唐代文人韩愈除了行文咏诗,笔墨生辉之外,还热衷于钓鱼。他在一首题为《题秀禅师房》的诗中写到: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 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鱼竿下钓沙。 你看他的钓姿,他的神态,该是多么悠闲潇洒,多么开心舒怀,他是为鱼而渔吗?不是,他是在享受一种陶冶性情的乐趣。这种美感是超越常情的,只有诗意可解,只有丹青可观,只有把竿垂钓,你才会尝到其中的妙趣。那晚唐诗人郑谷更是把垂钓者全家的乐趣,描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淮上渔者》) 中唐诗人张志和曾久居太湖,在船上安家,自称“烟波钓徒”,以钓鱼为乐。据说他别出心裁,垂钩钓鱼不用饵,乐在其钓,不在其鱼,可见其钓瘾之独特。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才思敏捷,被誉称“江南才子”,不知他爱不爱垂钓,但他笔下描写的钓翁却活灵活现,他在一首诗中写到: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大家都熟悉的柳宗元在《江雪》中那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硬是让人感到钓者是在过着一种超尘绝俗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当然,作者是借景抒情,景外寓意,恕不论它,暂且赏其钓韵足够。 至于那渔舟唱晚,怡情幽雅,何等的洒脱自然,令人神往。当然,那位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的姜子牙,在濮水边垂钓的庄子以及汉代隐士,潇洒垂钓于富春江的严子陵等,可谓是有名的“钓徒”。不过,他们各有各的政治抱负,只是雄图大略在胸,暂不显露而已。但他们乐在山水之间的悠闲生活,不同样让人羡慕不已吗? 垂钓有益于修身养性,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可谓老少皆宜,男女同乐,是一项亲近大自然的雅举。每当休闲日到来之时,随时可见三五成群的钓友,带上钓具干粮,走出户外,共数晨夕,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中。这时的钓者,已成为湖光山色的一员。在浓郁的田野风光之中,你可尽情地品尝盎然春意,咏叹夏之潇洒,亲近秋色益艳,吟唱冬之神韵,享尽垂钓乐趣,品题岁月印迹,悠悠然于天地之间。尤其是在垂钓过程中,那抖竿起钓的一刹那快感,简直难以用语言表达,只有参与者才能心领神会。我有一些朋友,热衷于蜗居斗室“拳打脚踢”(打牌的一种戏称),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应该说也是一项运动,这是各有所好,无可非议。我国著名的学者梁实秋先生就风趣地将麻将称之为“上肢的蛙泳”,也是一乐,我却偏爱垂钓。 日本、美国等一下国家,时尚垂钓,在休假之日,人们争先恐后地奔向海边河畔,有的甚至全家出动,带上自己的房车,到郊外安营扎寨,一钓就是好几天。他们将钓的鱼就地烹饪,作为佳肴佐餐,野味十足,痛快之极。 生活是多彩的,尽管人们都在人生的旅途中匆匆赶路,匆匆赶事,匆匆中不知带走多少岁月,而休闲的享受也应当珍惜,也应当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劝君在休闲之日,精神放松地加入垂钓队伍,来他个一钓方休,怡悦身心,共度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