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观尔 于 2013-6-26 03:22 编辑
-- 读湖北当代著名作家陈应松演讲稿《写作是一种搏斗》有感
我接触这篇演讲稿时,是从湖北公安籍80后女作家听雨的博客里发现的。文章的标题“写作是一种搏斗”,突然撞入我的眼帘,我的神经骤然紧绷起来。我整个想象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摶斗”二字上,我仿佛看到了“战争”的背影。
把貌似柔软的写作,与貌似强硬的搏斗联系在一起,这是一般人达不到的联想高度。没有对文字充满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仇恨,是断然不可有如此联想的。于是,我回到陈应松的博客,将这篇文章迅速地快捷到我的电脑桌面。坦率地说,能够被我设定成桌面的文章,大约要具备这样几点要素:一是它一定是激动了我的神经。二是它必须是真诚了我。三是文字有质感度和光泽度。
这是陈应松去年十月在“湖北省第二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上的一次演讲稿。全文充满诗人的想象和激情,也充满小说家的诙趣和哲人的睿智。从“自卑与自信的关系”“天真和成熟的辩正”“感伤与快乐的转换”“仇恨与大爱的并存”“远离与拥抱的调适”“迷茫与笃定的抉择”六个小标题,就无不显示出生存在反文学的当下一个作家的现实道义和历史责任。
那么,写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搏斗”?他与谁“摶斗”?它为什么要“搏斗”?“写作就是一种搏斗,以弱小之躯与庞大的、虚拟的巨兽搏斗,与文学所产生的各种悖论搏斗。你休想走得很顺,每一次提笔都是一场肉搏战,生死之争。不是他死,就是你活”
“在后文学时代,文学不能改变你的命运,只能改变心灵,而且是自己的心灵”。“你可能被写作打败。有宿命,有机遇。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人生,正视命运。不要紧,因为铁肩道义、妙手文章的英雄气质就是为了造就一个作家的。希望你们既然选择了写作,就不要当孬种!不写就回去经商赚钱,写就写出个样子来”。
写作的确是一种搏斗。它不仅是一种搏斗,而且,在我看来还是一场战争。有战争,就会有战场。战场无处不在:写作者大脑中正在酝酿的思考是一种战场,传统的手写稿纸是一种战场,手机电脑等派生出来的一切与文字有关的平台都是一种战场。我们的武器是传统制造的各种书写的笔,和现代科技造就的触屏或鼠标。
写作的敌人,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写作者假想或幻想或理想的中饱含着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文字敌人。文字,就是写作者的敌人。写作者自己本身,也是自己的敌人。战争的爆发兴许有各种由头:有快乐的由头,有幸福的由头,有痛苦的由头,有悲伤的由头,有成功的由头,有失败的由头,有喜剧性的由头,有悲剧性的由头。 写作者打开的战争画面,也许是波澜壮阔式的图景,也许是小桥流水的布尔乔亚式图景。
《红楼梦》既是曹雪芹制造的风花雪月的战争,又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敌人。《史记》既是司马迁制造的血雨腥风的战争,又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敌人。写作既是一场战争,它就会与苦难与痛苦与悲愤与悲伤与仇敌与仇恨与邪恶与憎恶与怜悯与悲悯血肉相连。这些战争的敌人,有的来自活生生的现实,更多的来自于写作者自身。
是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有的战争,是短暂的,有的战争,是持久的。一篇文章虽然写完,一本书籍虽然写完,但写作者思考的“硝烟”,并未因此退去。接下来的,可能又是一场充满勃勃生机的战争。
22:10 2013-6-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4c62d0102efeu.htm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