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块砖- 于 2013-7-1 10:20 编辑
转元老主贴: (书写格式也在元老主贴后面)http://bbs.cnhubei.com/thread-3082412-1-1.html
一,今年的东湖新散文英雄会,以东湖荆楚文坛的名誉举办,发帖论坛为东湖新散文。凡愿在东湖社区注册发帖的散文作者,不论籍贯、年龄、性别、职业,均可携文参加。
二,参赛者须将2013年元月1日起新创作的3-5篇散文,发在一个帖子之下,一楼一篇。不要一篇一篇发单帖,也不要弄一整集来参赛。超出3-5篇范畴的,将不参加评比。
三,依旧评出最佳散文10篇、散文英雄10人、散文妙手10人、散文高手10人。荆楚文坛超级版主与新散文版主不参评。评委由在岗的超级版主、新散文论坛版主组成。超版元辰任组长,新散文首版一块砖任副组长。版面发帖回复等常务工作有一块砖牵头落实。优胜稿件将入选《汉语姿态》网刊、《2013东湖新散文年选》网络文集。
四、东湖各涉散文版的版主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本次活动,发动爱好散文的作者参加。新散文各版主除自己必须发布参展作品外,还要积极回复和点评参赛作品。
五,活动开展期间,将特邀散文学者、作家、刊物编辑现场答疑,讨论交流。
六,参赛截稿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24时。逾期不纳入评比。
东湖社区荆楚文坛
2013年6月30日
我先抛砖引玉——
雪 逝
落下的雪花不经意地被地上的温度吞噬,只有寒冷才是赋予雪花的生命的保证,即便生命短暂,我依然喜欢雪,尤其喜欢它的洁白。尘埃落在雪上随水流逝,若心灵被尘埃污染就需要净化,孤独地行走街头,任雪花沾满全身,渍水溅蹋裤脚仍漫无经心,但我翘首期盼,明天的雪更大。
眼前雪花飘飞,树叶慢慢白皑,一日间,襁褓中的我从母亲怀中挣脱,从父亲的肩上跳下,从少年到中年又步入老年,雪花伴陪到今日,流逝的却是时间。大自然对雪花的时光有了改变,而我,不因环境去改变一贯的性格,曾经的玩世不恭早已随着雪花消逝,可“过去的是黑暗,未来也不是光明”的信念在内心依存,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都将成为历史,雪在悄悄地容积,也在悄悄地融化。
因为没有撑伞,看不见的尘埃夹在雪花中溜进了头发里,我不想躲避,拍打身上的雪花无济于事,疾驶的车顶上照样有雪花光顾。我茫然于街头,犹如无方向的雪花,心里的“站台”无法让班车停留,是我把自己渺小了,本来是习惯性用手把短发向上推推,不知怎地,头顶突然痒起来,许是尘埃在雪花的作用下侵略了神经,我有点烦躁不安,好一阵子,才静下心来,雪花中,班车一辆辆地远去,我望而叹兴。
雪花仍然飘飞,倔强的我依靠信念没有驻足,到达彼岸的路程可能会被大雪覆盖积冰光滑,哪怕铤而走险甚至摔得头破血流。我喜欢雪,但不喜欢寒冷,阳光会让雪消逝,寒冷终归要过去,雪与寒却让我矛盾,普通人是不会自命不凡,尽管如此,我也愿意在矛盾中回旋,常言道:“人不能改变天气,但能改变心情”,有的矛盾总会被心情所淡化。
火炉旁,一个乞丐双肩畏缩,他的目光呆滞地望着飘然的雪花,我不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或许,他乞求路人在他的碗里丢下几个钱以解饥饿,或许,他巴望路人会给他一件衣服抵挡刺骨的寒风,又或许,他希望漫天的雪停下来不再飞扬。乞丐的思维并非与常人一般,但他知道,饿了会去充饥,冷了会去保暖,而我的思维,却低于乞丐,明知雪飘来,任由身上皑,如果说,我与乞丐相比,那么,乞丐比我幸福得多。
雪花的形成与消逝属于大自然的规律,它姗姗而来,又匆匆而去,天空在悄悄地通透,我不知不觉地到了“驿站”,在这个驿站里别无他求,只盼吉言大顺,雪逝了,人依然活在这个尘埃漫天的世界里。
2013.1.6.
用心情看佛门
与佛有缘,我的神经也不知是哪天被拨动,许多年前,我曾与朋友就说过,出家做和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佛门经,图个清闲自在,也蛮享福。
可能是我参加了上月的“八关斋戒”,与头智法师有过短暂接触,她当时看了我的面相,说我与佛有缘,对我这个沉默寡言的所谓的“摄影师”有了点印象。前几天接到头智法师的短信,邀请我腊月初六去法藏寺吃年饭并为这次活动拍些照片作为资料保存,和佛打过交道的人多少略懂一点规矩和礼貌,是与否也要有个明确,我于是回复“阿弥陀佛,好的。”其实,我也有再去法藏寺的想法,因为,在“八关斋戒”中我无意间抓拍的那个眼睛充满着一种意念的女孩,才几天的时间,就听做主持的朋友说她已经削发为尼,至于为何,肯定有她心中的苦衷或者其他,不然她不会如此,阿弥陀佛。
去寺院吃年饭,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斋前,在“阿弥陀佛”的乐曲中,方丈用极短的祝福语开篇,信徒们举起手中的可乐,齐声“阿弥陀佛”,年饭过程中,斋厅被熏香笼罩,厅里一片祥和礼仪的气氛,不像外面的酒店那样喧哗,信徒们显得极其严肃,许多素菜栩栩逼真,与大和尚正慈方丈同一室吃第一堂年饭,是几世也难修来的福报,此刻我不再是“菩萨”,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弟子,因为我的“皈依证”就在口袋里,和大家一样,每当我举起手中的“酒杯”向在座的弟子或信徒祝福时,“阿弥陀佛”不经意地脱口而出。我不是很讲究有鱼有肉的生活,吃吃斋菜,广交信徒,以善为美德,图的是心静,也是佛缘对我的造化。
心中有佛即与佛有缘,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曾经,试图用佛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做一名佛的信徒,但没成功。于“八戒”,有的人因心不诚而放弃,有的人只是为了好奇或开眼界而参入,还有的人可能是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想求得佛的宽恕。虽然我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但真正做起来确实不容易,想达到最高境界,则心诚而善美,至于我,说不定哪天随佛缘而去,或者头脑一时发热,将佛缘度之身外,年轻时的玩世不恭让我对社会的某种现象有了看不惯的感觉,我身上虽然有种信仰,但和佛没有根本冲突,甚至有的方面相似,佛性的显现,就是快乐的奉献和慈悲的博爱,佛法博大精深,其意如浩翰海洋,我们如徽尘,事实上,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很难,凭心而言,我喜欢佛,阿弥陀佛。
在心愿没了结时,有种知底的冲动,我试图知道那个眼睛充满意念的女孩现在在哪里,于是,我问过做“主持”的朋友,她告诉我:“那个被你无意间抓拍的女孩现在去了外地学习。”我失望的问:“那她为什么要削发为尼呢?”朋友说:“因为与佛有缘。”我知道不该问的不问,于是沉默,可能朋友已经洞察到我的内心,接着道:“据说这个女孩有个青梅竹马,由于家庭阻扰的原故,男孩外出打工多年未归,而她却在耐心地等待,原以为他打工回来就会用赚来的钱娶她,谁想,今年的某一天,女孩得到确切的消息,男孩在外已经娶妻生子,这可能就是导致女孩为什么要出家的直接因素吧,阿弥陀佛。”我为女孩的愿望没有实现而感到遗憾,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还有什么比出家更了当的?
我又一次详看了这张被我抓拍的照片,结合朋友的介绍,不难看出,她眼中的意念让表情有点麻木与忧伤,从袈裟露出的浅黄色羽绒服我猜想,她时髦即快乐,有着幸福的追求,此刻,她在倾听主持的佛经吗?她的心能随打坐而静吗?或许她还想到了这么多年的苦苦等待都付之东流,感情的伤害让她绝望,她彷徨过,犹豫过,甚至还哭过,痛痛地哭过,但她没有听天命的安排,而是让心随缘,在佛的世界里去修行自己,我于是想,在佛中,她还会不会再次想到曾经的过去,我不怀疑佛,但在大千世界里,即便身在佛中,背道而驰的事,谁又能说得清?
愿美丽而干净的佛门无世俗,阿弥陀佛。
2013.1.18.
游景区的盲人
游景区,我们用的是眼睛,而盲人用的却是耳朵,用耳朵去感受景区的一切,通过聆听得到心灵感应,再用思维去发挥想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定格在他们的脑海,不过,盲人游景区,还真有点不可思议,也是我平生第一次遇见。
和朋友们一起到小雷山拍风景,正准备从转弯处上“观音堂”的百米台阶时,忽然发现三个盲人相互肩扶着已经下到了最后一步,大象上嬉闹的孩子和手拿盲杆探路的盲人有着鲜明的比照,我第一反应就是拿起相机调好焦距想抢拍几张这难得的镜头,当他们快要走出我的视线时,我急忙按下了快门,目光离开了取景窗,我这才看清三个人中两位是盲人,此时此刻,在许多游客把眼光转向他们的同时,肯定会感到惊讶和疑惑,而他们却和常人一样同游同乐。盲人游景区,玩的是什么?我的内心有种涌动,闭上眼试图用自己的想像去发觉他们的感受。
眼前伸手不见五指,刚刚过目的景点景色没有一丝完整的印象,莫须有的想法把思维紊乱,几分钟后,或许是受环境的影响,突然产生耳鸣,大脑模糊一片空白,连同刚在镜头里的盲人情景也消失了,我下意识地揉了揉双穴,以为能唤醒沉睡的记忆,不管我怎样努力,始终无法解除眠的状态,我几乎忍受不了这种困扰,于是睁开眼再看扶肩的盲人,前面的向导用手四处指划,可能在描绘小雷山的美景,而后面的两个盲人听了向导的描绘时而驻足,他们的表情看似很平静,我猜想,内心里他们一定对小雷山的巨大变化感到吃惊和赞叹,年长的盲人深吸了一口香烟低头沉思,他似乎在回味什么。
两条巨龙昂起头像卫兵似的卧在“龙凤池”的堤坝上,青翠的松柏在池的三方挺拔屹立,池里的水碧绿清澈,龙和树的倒影在微风吹起的涟漪中慢慢游动,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时,忽然听见年龄稍大的盲人说:“几年冒来,这里树也多了,水也清了,不像过去到处是污染。”年轻的盲人忙接道:“是啊,上次来时好多景点还没开发,要不是今天听细猴说,我以为还是原来的模样。”他们的对话,让我豁然,来小雷山他们不仅多次,而且对此处比较熟悉,不然就没有这由衷的感慨,相比之下,有种惭愧油然而生,早就听说盲人看电影的故事,他们凭聆听和用心去感受电影里面的某些场景,因为这些盲人当中曾经有过坎坷的路程和辛酸的日子,有的还是道听旁人的叙述,他们心如明镜,而我们这些人往往被烦恼的生活所困惑,有时还真的把游玩的过程弃在脑后,怪不得有人说“心不静事不明”,,这难道是明眼和瞎眼对待事物的区分?
在他们前面我还想拍几张难得的镜头,这时听见向导提醒他们马上就要过“龙泉”了,盲杆敲点脚下的路,他们坦然地过了桥,年轻的盲人驻足在长廊上扶着栏杆问:“中间的那段也不知修复没有?”向导回答:“整个长廊的栏杆都换了新的。”盲人接着道:“那年我从山上下来后在这里休息,就听说有人靠在栏杆上一下掉在水里,幸亏被人救起。”一句问话,体现了盲人对游客的安全与关心,就这点,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对他人的危险不屑一顾的行为,同时对这个盲人产生了敬畏。
他们肩扶感春色,耳闻知景点,关照伴游程,脚踏小雷山的草地,摸着小雷山的石头,手扶长廊的栏杆,坐在休闲的竹椅上悠然自得,这种陶醉的方式让他们其乐无穷。
201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