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9
版主
   
- 积分
- 512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本帖最后由 修村 于 2013-7-26 23:01 编辑
敞开胸怀方便市民纳凉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评论记者 何鹏 夏日炎炎,黄石的天气早就进入“蒸笼天”,滚滚热浪“烤验”着每一个市民的耐热极限。如何纳凉,到何处纳凉?成了市民面临的一大难题。
酷热难当,在车站、商场、书店、银行等场所,不少市民以消费的名义“蹭凉”。对此,有的显得宽容,有的则厌恶甚至驱赶,演绎出城市百态。而且,在黄石这个老工业基地,对于部分收入低身体弱且年龄偏大的产业工人和住在“筒子楼”的下岗职工来说,提供纳凉场所,让他们在“苦夏”不苦,更是这个特殊人群的强烈呼声。
百姓纳凉非小事。城市的襟怀广不广,人文关怀多不多,城市功能全不全,也事关城市形象。如何应对酷暑,检验着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提供纳凉场所是公共服务的延伸,政府需要在观念上形成义务为市民提供“纳凉点”的共识,把其当作一项民生保障工程来打造。
要突出对特殊行业,如保洁员、建筑工等户外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便利,可以同“防暑降温”等举措一并纳入管理中予以保障,设立专门的休息场所。
同时,可以借鉴武汉的做法,在社区开办专门的纳凉点。还可以争取绿化部门的支持,实现野外纳凉,在社区空地移栽一些大树建成一个小树林,为居民遮挡烈日。
另外,公共场所、商业机构在确保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公众逗留避暑,形成倡导性的义务,并逐步变成惯例,内化为人情味的一部分。在人防设施及各社区的会议室、礼堂、社区大型露天长廊、宽敞的巷口等,都可实施“纳凉工程”。
合理利用各项设施、各类资源为更多市民提供消夏避暑场所,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延伸。严热难耐的天气下给予民众“取凉”便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