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曹智亮的故事(夫妻情深) 温志明 王夕平 在晨练和晚练的人群中,人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位精神矍铄的大妈,用轮椅车推着她的丈夫,早上在南门、南湖广场散步,晚上在北门、汉江边徜徉,他们牵手晚霞,沐浴夕阳,那种恩爱甜蜜连新婚夫妻也难比拟,再细看那坐在轮椅上几乎有点痴呆的丈夫,有时脸上也会露出惬意的笑容。他们在这条街上,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生活了近六十年。 推轮椅车的大妈叫梁青云,1934年5月生于襄阳襄城欧庙一个家道正在崛起的中农家庭。靠劳动致富,家里有碾子有磨,有几亩薄田,这就是解放后被划为中农成分的依据。那时的梁青云,就想将来找个有手艺的人,使得自己的生活有靠山。 坐在轮椅上的人,叫曹智亮。1935年生于襄阳襄城欧庙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襄南一带有名的木匠师傅,但靠木匠手艺仍不能养家糊口,多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1947年春,年仅12岁的曹智亮,没有跟他父亲学木活,而是跑到襄阳东门外,跟着当时襄阳最有名的高万太师傅学理发。清末民初至解放前这段时间,襄城东、南、西方圆几时公里的乡头,都由高万太师傅和他的徒弟承包。当时理发叫剃头,理发的师傅全称就被叫作“剃头匠”。他们走村串户的全部行头就是剃头挑子,一头是凳子,一头是炉子,这才有“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问世。理发师傅的工钱,不是现钱,多是以物易物折算,多以半年或一年收取。 高师傅当年带了十八个徒弟,多是有腿疾的男子,曹智亮是高师傅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一个身体健全弟子。曹智亮当学徒期间,非常勤快,可以说是手勤、腿勤、眼勤。每天早起,打扫卫生,挑水做饭,给师傅准备洗脸水,漱口水,倒夜壶,洗衣服,磨理发工具,开始年把,就是打杂,先看,用心去记。由于曹智亮勤快、聪明,深得高师傅的喜欢,从没挨过打,师兄们都有点嫉妒他了。曹智亮在高师傅家当学徒三年,帮忙一年。师傅每年给徒弟准备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没有工钱。徒弟满师时,师傅要给徒弟准备一套全新的理发工具。曹智亮满打满算是第五年出师,出师后仍在高师傅手下的理发店工作。 曹师傅清楚地记得,他最开始在大北门理发,与郑应鹏、郑高喜两位师傅合作。住在大礼堂,盖地委时叫搬到复兴路住。 1956年春,曹师傅入合作社,建新的理发组,有六位师傅共事,理发店在襄城十字街鼓楼附近。这期间因地委要砌大门,曹师傅搬迁到房管所去住,后来他们盖了两间房子,这才有现在的房子。也就是这个时候,梁青云女士在媒人的介绍下,和曹智亮师傅走到了一起。 理发的价格也在发生着变化,8分,1角2分,两角,两角5分,3角这在当时是价格最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襄城理发行业由财校统一管理,考虑到在单个头3角的基础上打8折收费,这才有当时全市统一价格2角4分的来历。 在电推子还没有出现之前,曹师傅的理发手艺那是盖帽的,因此,找他理发的人自然就多,他每月的工资比别人也就自然多点。加上他有一手磨手动推子的绝活,当时襄南的欧庙、襄西的泥嘴,还有尹集、南漳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理发师傅都找曹师傅磨过手动推子,这些活都是他晚上在家做的,磨一把推子5角8角不等。因此,梁青云和曹智亮的日子也就过得有滋有味。 1993年,曹师傅从单位退了下来,仍干理发行业并开始收徒。曹师傅共收了7个徒弟,一个在襄阳理发,其他六人都在广州发展。 曹师傅一生勤劳,早起晚睡。是个闲不住的人,有人就理发,无人就整理理发工具。是个勤劳的好人,他与人无争,保持着淡泊的心态。 2008年,一场突如起来的病将曹师傅击倒,躺在医院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的曹师傅,已被医院下了证书:准备后事。可生来就不信邪的梁青云,硬是将丈夫曹智亮接回家中,将孩子们全都赶回去上班,她一人给丈夫按摩,给丈夫擦身,陪丈夫说话,没想到上天感动,奇迹发生,老曹竟然能动,能说简单的话。第二年,梁青云就买了这个轮椅,每天将老曹抱上轮椅,陪他在老曹工作过的地方散步。梁青云说,老曹不容易,吃了很多苦,我不能就这样让他走了,我要让他晚年幸福,陪他一起看护城河,看汉江,看小北门,看襄阳。 夕阳洒下金色的余辉,将襄阳照得更美,更亮。 值得一提的是:曹师傅和梁大妈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个个不错。老大曹华在市公安局工作,老二曹兵在人民医院工作,老三曹伟,在中国银行工作,老四曹刚,在中国农业银行工作。 生来爱作黄昏颂,满目襄城夕阳红。今生夫妻相伴走,来世鸳鸯不老松。 愿曹老身体康健,愿梁老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