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想得真周到,既帮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又照顾到孩子的感受。”8月14日,面对悄然送来工会“金秋助学”款的工会干部们,安徽省马鞍山市某食品公司困难职工黄艳高兴地说。 “一定要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同日,在安徽省“金秋助学”仪式启动之前,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童怀伟如此反复叮嘱工会干部。由“大张旗鼓”送温暖转变为“静悄悄”送温暖,既有帮扶实效又顾及职工感受,更体现送温暖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工人日报》08月27日) 看到这条新闻,笔者蓦然想起前天看到的一家电视台播放的一条捐资助学的新闻,10个受助学生一字排开,从领导手中接过现金,还要高高举起让电视台拍,让台下的人看。那情景不象是献爱心,倒象是搞展览,让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这条新闻却让人感到温馨,这才是真心实意为困难职工献爱心,真心实意的给贫困家庭送温暖。什么是人文情怀?什么是贴心关怀?安徽省工会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 象那家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一样很多的送温暖活动、很多慰问活动,大都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如果到基层送温暖那更是小车一长溜,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一大群,领导在递红包、发慰问品之前,记者都要提前找好位置,选准角度,调好焦距,对准主角。一旦领导递过红包或慰问品时就是一片闪光灯耀眼、一片咔嚓之声入耳。接着就是那些镜头、那些照片就配上文字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人们看到送红包和慰问品的领导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接受红包和慰问品的困难户是满面羞惭,恨地无缝。 特别是那些因为家庭贫困,为了求学而接受捐赠的孩子,在众多的闪光灯、新闻灯照射下接受捐赠更是感到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有一种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在一次捐赠活动中,笔者就亲眼见到一位受助的女中学生在接受捐款时,大滴大滴的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肩头一阵阵颤动,最后她大概是实在坚持不住,仪式还没结束就掩着脸跑开了,让人心中一阵阵泛酸。 送温暖想人人知道,做好事欲个个看见,这是我们一些人的思维,在他们看来,如果送温暖不拍照、搞捐助不报道既没名,还费钱,温暖就白送了,捐助就白搞了,爱心就浪费了。因此,只要是送温暖就一定要搞仪式,只要是搞捐赠就一定要搞报道,而且是仪式越隆重越好,报道越浩大越好。完全不考虑接受温暖者、受助者的人格尊严、心理感受。 从本质上说,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心。而贫穷和困窘很多时候并不是个人不努力、不奋斗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想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文明、富庶的生活,但有时理想与现实就是有那么一种说不清楚的距离,有很多人努力了也没有走出贫困。所以,人们常说:贫穷不是我的错。因此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向那些贫困家庭、贫困人群送温暖、献爱心也就是实现社会调节、社会平衡的需要。 但是,在向那些贫困家庭、贫困人群送温暖、献爱心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将心比心,尊重他们的人格,顾及他们的感受,呵护他们的自尊。象安徽省工会一样,尽可能 “静悄悄”的送温暖,细无声的献爱心,不让接受温暖者难堪,不让受助者难受。这才是真正的人文情怀,这才是真正的贴心关怀,这样就会在受助者、接受温暖者心中种下人文情怀的种子,人文情怀才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爱心传递才会永远! 这也是安徽工会“静悄悄”的送温暖给我们的启示。但愿这种“静悄悄”的送温暖能够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单位、更多的地方所借鉴、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