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微音 于 2013-10-15 13:08 编辑
心中的偶像
任树华
我从来无意给自己去设想或者确定一个什么偶像。即使上世纪末在80后、90后中出现了所谓的“偶像热”我也似乎无动于衷,以为那是孩子们在追求的一种时髦。 可是,在我年过半百、游历过一些名山大川和江河湖海之后,感觉有一种东西在我的印象中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高大,以致不能不承认现在已经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不过,我的偶像不是人,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当然,我承认有自己的偶像也绝对不是为了赶什么时髦。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通过反复的思考、沉淀和筛选后,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再也没有比水这种物质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突出、更加巨大,而且也没有比水的优点、美德更多的物质了。即便是老子这样的大家也都不得不认可水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七种独特的优良品性。 众所周知,水创造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生命了。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试想,世界上哪一种有生命的东西能够离开水呢?可以说作为生命源泉和血液的水在衣养人类、哺育动物和滋润植物方面,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物质可以取代。 然而,像水这种具有唯一性和决定性的物质,在有史以来一直崇尚“丛林法则”的这个地球上,是完全有资格、有能力主宰一切的。但是,水却毅然选择了奉献、恩泽和成就万物的道路,且从不居功自傲和索取任何回报。 水在创造生命的同时,还在创造着文明。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无一不是和水相伴相随:如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就是我们5000年的华夏文明也是源自于黄河及长江流域。 无庸置疑,人类的文明、文化和财富都是水孕育的。君不见,那滚滚的黄河浪涛淘尽了神州大地的千古英雄,那迷人的尼罗河涟漪激荡了埃及艳后的绝代风韵,那浪漫的多瑙河之波淌出了欧洲美丽的圆舞曲,那奔腾的亚马逊激流滋润了南美古老的原始森林…… 水是厚德的,品行高尚。水德高望隆,却不争不炫;水功高盖世,未不可一世。水如衡器,量见多少,勿需削刮。水无定形,放必持平,流必向下。由地而生的水虽曾遨游蓝天但依然会回到地面,仿佛那里才是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仁义的,大爱无声。万物入水,洗涤必洁。即使是污泥浊流,水也能宽容以对、和平相处,并竭尽全力将其净化与纯洁。最难能可贵的是,水在洗涤污物自己变脏、变浊后,仍然会保持无怨无悔、怡然自得的心态。 水是随和的,大象无形。水可方可圆、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薄可厚、可轻可重、可净可秽、可曲可直。水随时在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和地位,去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把水放在盆中它可以是圆型的,而装在金鱼缸里就会成为方型。水既可上天,也能入地。在常温下,水通常呈现为液态,但遇热后即可变为气态,遇冷后又可以转化为固态。 水是美丽的,多姿多彩。水本无色,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南极水是白色的,在太平洋水是蓝色的,在黄河水是黄色的,在喀纳斯水是绿色的;而在青海湖,随着光线和视角的变化,水可变幻成灰、白、蓝、绿四种色彩。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有味。当水流呈现落差形成激流或瀑布时,那阵势就如万马奔腾,声若洪钟;当人们饥渴难耐掬一捧清泉时,那感觉就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水是柔和的,柔情万种。水似女人一般温柔无比,含情脉脉,润物无声。塞尔维亚谚语说:“女人像水,沿着男人的路流淌”。看似柔顺无比的水,实质上却是世界上最坚韧的东西,柔而难犯,弱而能胜。水不仅枪打不死,刀斩不断,而且可以柔克刚,滴水穿石。走近大川,那一尊尊山雕能说不是坚硬的磐石被水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杰作?
水是有志的,志在四方。水永不满足现状,只要有机会就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正因此,最初只有一隅之地的长江、黃河源头之水,拓展了乌江、赣江、渭河、汾河等十余条支流。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在选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后,水会日夜奔流,遇山转弯,遇阻倒流,任何困难也都阻挡不住汇入海洋前进的步伐,并在淘尽泥沙后成就自己的博大与永恒。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人类竭泽而渔过度砍伐与开采破坏了生态后,水也会怒发冲冠、悍如猛兽,卷起数亿吨泥沙冲毁农田、断绝交通、淹没房屋、吞噬生灵,以示惩戒。1915年7月珠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648万亩农田被毁,十余万人死伤。 2004年12月印尼外海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数十万人伤亡。 水福德深厚,足以立己;水功德崇高,亦在立人。水是真君子! 水至深至浅,至刚至柔,至善至美。我崇拜水,也敬畏水;我希望拥有水一样的性格,更憧憬水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