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馨儿 于 2013-10-30 09:02 编辑
走进神农看交通,宛如走在画镜中
走在十月的神农架,宛如在画中穿行。
透过车窗,满山、满坡、满眼的金灿,像海。车子似舟,我是那舟子。那些金灿,是叶子发出
的光。我不叫她们叶子,而叫她们花,落红时,和花一样轻灵和飘逸。
偶遇一棵榉树,高大繁茂,举一把金色的大伞在路中央等你。细心的修路人,把它保护下来,来往的
车辆虽然绕了弯儿,却无不感动。我把它拍了下来,取名《让》。是路让了树,还是人让了树?正因如此,
才有更多的路人相互谦让,才让世界多了一份和谐。不仅如此,路边因修路而破坏的山体,也有工人在修复。
为了防止滑坡,他们在岩石上遮掩了绿色的网,起名“铜墙铁壁”,他们把山上的红桦、橡树、以及一些树
木移在路边。也许植了一段时间,虽然截过肢、整过容,也像缓过了气似的,有的已长出了新叶。想必过一
段时间,那些金丝猴、小松鼠会来此造访,那何尝不是一种景观?
更有一些树,红的泣血,黄的流金,或者,姿态优雅、摇曳风情,让你不得不停下来为它拍照。还有
一些金色的水杉,让你忘记了它曾经绿过。最不起眼的倒是那小草,随便往地上一放,绿呀,绿的,绿成
原野。如果把它们和村庄和农舍连在一起,那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
这样的路,有一种百走不厌的感觉。若是看红叶的人少些,若是如流的车子再少些,一排
人嘻嘻哈哈地走着,跳着,似乎回到童年。这景致,怎不让人发出感叹?
走着,走着,我忘记了这里是神农架。若不是为路而来,我真的会迷路,误入仙境或者天堂。 说到路,真要感谢那些修路的人,若不是他们,我怎会恋上神农架。
神农架是长在深山里的美人。她天然没有雕饰,神秘又神奇,以其旖旎的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世人
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是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
一。然而,在诸多的奇观中,我认为,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却是穿越在崇山峻岭、沟壑相间的一条又一条盘山公路。
那些路,像一条条巨蟒,一路披荆斩棘,凿洞穿岭。 这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国家建设急需木材,修路就是把这里的木头运往山外。于是,
7000多人组成的建设大军,东南并进,开山劈路,遇水搭桥,打通了209国道和白茨线省道,随后
相继修通北接房县、东连保康的断头路,陆续打开了东、南、北三道交通大门。当时参加过修路的
一位退休的老林业工人说起神农架的路,大发感慨:“六十年代,出不去;七十年代,走出去;八
十年代,站出去,九十年代,坐出去;现在呀,我们要飞出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林区交通
巨变的真实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那些路,像一座座丰碑,尽管不刻一字,却光耀万代。 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不仅使神农架彻底告别了出行难的历史,改变了神农架人的精神面貌,提升
了神农架人民的生活档次,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纷纷来神农架投资创业,就连外出打工的小青年也回归创业。 可有谁知道?就是这一条条道路的背后,需要流多少血、多少汗、多少泪?……据同行的交通局的杨主任介
绍,修建神农架的道路,前前后后牺牲了300多名建设者。这些建设者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镌刻在这一条条畅通的公
路上,虽然没有一个字,却在我们的心中耸起了一座座永远的丰碑。
那些路,像一个个景观,从云天到林海,锦绣千里。 步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神农架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个以国省道为主线、
镇道为骨架,村组互通的“三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并适时打通了县际、省际出口路,拓宽了对外交流
开辟了新通道。神宜生态旅游公路不仅生态、环保、安全、通畅,还将文化、历史、风情相融合,“路景
相融,自然和谐,成为全国首条科技环保示范路;此外,武神公路胜利通车,奏响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
旅游圈”的号角;飞机场及配套公路的实施,让神农架开辟空中通道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一个纵横贯通
的立体大交通,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提高了游人步入神农架的速度。现在的神农架,多像一只
张开双翼的神鸟,飞得更高更远。
回首云山尽处,路是风景,风景是路。 不管来,还是去,我喜欢在这样的路上走着。 宛若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