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日报》昨日,市人社局公布了近期对全市1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缺乏技能型人才11936名,其中钳工、电工、车工、汽车维修工等需求约为8600人。
市人社局此次调查的工种包括企业现有和急需的各类技术工种,涵盖了“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
调查中,有些企业反映,不缺资金不缺项目就缺高级技工,技工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有再好的项目、再好的设计,产品技术能力上不去,竞争力又如何提升?”调查显示,企业最缺的高级工有啤酒酿造工、食品检验工和机修钳工,其中啤酒酿造工缺口400人。在中级工及初级工中,电子装配工缺口最大,需求1200人;维修电工和缝接工各需求500人。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不愿意招收刚毕业的中职毕业生,有的企业用于技能人才培训经费偏低,既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从事培训,也不愿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学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二是技能人才流失到外地。比如钳工、电工、车工、汽车维修工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需求约为8600人,我市今年培养的此类技能人才在10000人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但是毕业生在就业时有一半以上选择长三角区和珠三角区等待遇较好的企业,产生此类技能人才的缺口。三是技工院校生源严重匮乏。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因此许多“80后”“90后”新生代劳动力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如铸造工、锻造工和电焊工。四是部分专业尚未开展培训,造成市场需求缺口。如食品检验工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需求约为580人。
该负责人分析,重学轻工、重理轻技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解决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自身培训或校企合作的形式,大力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适当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另一方面,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并出台就业激励政策。对于需求量大,没有开展培训的技术工种,鼓励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