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帅余玠传(12)
第十二回 三计拒敌定四蜀 两冉筑城锁三江
播州都统杨价,“世所南边”,“捍御勤瘁”,其子杨文(字全斌)承袭父职,致书余玠,建守蜀上、中、下三计: “比年北师如蹈无人之境者,由不能御敌于门户故也。曷移镇利、阆间,经理三关,为久驻谋,此上计也。 今纵未能大举,择诸路要险,建城濠,以为根柢,此中计也。 下则保江自守,纵敌去来耳。” 余玠很称赞杨文的高见,事实上后来“竟循中计”
在应招前来献计的众多豪杰之士中,冉璡、冉璞兄弟是难得的佼佼者。 对于如何设险守蜀的问题,他们在前人研讨和今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围绕合州钓鱼山来布置防线以守卫全蜀的方案。 在余玠入蜀以前,为了对付蒙古骑兵的骚扰和破坏,四川各地正在兴起一个群众性的自发性的建城筑寨热潮。但是,分散的山城寨堡构不成足以遏阻蒙骑奔突的可靠防线。要把这些山城寨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战略防御系统,必然不能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而应该有一个起支柱作用的防御要点,在五州三关丧失,蜀边险阻荡然无存的形势下,要点应该摆在什么位置?是控制蜀门得利州、剑关,是位居冲要的阆州、潼州,还是封锁水域的嘉定、泸州?余玠考虑再三,暂时没有结果,故“未得其所耳”。 正在这个时候,然是兄弟“非敢同众人”之谋,而出人意料地把距离重庆仅仅七十多公里的合州钓鱼山作为防御要点,大胆地提出:“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於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这是具有战略远见的计策。 因为,蒙古既然取道四川,并以之作为战略重点,采取顺流东下的路线进攻南宋,则屏障长江中下游的四川夔门当系命脉之所在。 而当四川制置司东移、重庆成为全川指挥中心以后,合州由于上通三江(嘉陵江,岷江,渠江),下达长江,便成为重庆的天然屏障;又由于它位于经过川东陆路以达夔门的必经孔道之上;因此,它不能不占有渝、夔藩篱和全蜀屏障的战略地位。 冉氏兄弟之所以要把合州迁徙到钓鱼山,是因为钓鱼山(今合川县城东北,渡江十里许,属东渡乡境)位于三江交汇围绕的半岛之上,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宜于长期恃险拒守。 而且从彭大雅派甘闰在这里创筑驻兵城寨以来,钓鱼山已经初步具备了防御的规模,只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即可成为支撑局面的“蜀口”要地。 最先肯定合州钓鱼山具有如此重要战略地位的,虽然不一定是二冉,但是,象二冉这样看透全局,认准守蜀之计在于守合州,守合州之计在于守钓鱼城,并且把这种见解形成为一整套完整的择险、任人、积粟、驻兵、徙城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却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在救亡图存,共商治蜀大计的旗帜下,摆在余玠面前的,是有宝贵的智慧可供开发,有足够的方案可供采纳;一次,由他所主持制定的《经理四蜀图》,一定可以做到博采众议,毕俱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