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162
上尉
  
- 积分
- 5722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
有很多Q友对我说:虎尘老师的文章很打人。我说:我“不打你”,你不会记得我。人的记忆的劣根性,往往不是记忆别人的好,而是记忆你曾经伤痛过他她。基于这个心理学现象和思维现象,我文章的风格就这样形成了。
我“不打你”,无以抵达你的 “伤痛”。我“不打你”,无以抵达你的“脆弱”。我“不打你”,无以抵达你的“敏感”。我“不打你”,无以抵达你的“美感”。我“不打你”,“伤痛”,是你的痛伤。“脆弱”,是你的弱脆。“敏感”,是你的感敏。“美感”,是你的感美。
我“不打你”,说明我不“恨”你。我“不打你”,说明我不“爱”你。我“不打你”,你的“伤痛”,今天记得,明天就忘记了。我“不打你”,你的“脆弱”,今天柔软了,明天就不坚强了。我“不打你”,你的“敏感”,今天敏锐,明天就迟钝了。我“不打你”,你的“美感”,今天堕落了,明天就会走向死亡。
有人插言:文人“最好下地种田”。我说:“种田”和“码字”有区别吗?这样一个幼稚的问题。我“不打你”,谁“打你”。农民种地与文人写作,在逻辑时态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在劳动。只不过是“劳动的形态”,有所区别而已。你说:象这样类似的愚蠢问题,我能不“打你”吗?
我“不打你”,那是我的“伤痛”。我“不打你”,那是我的“脆弱”。我“不打你”,那是我缺少“敏感”。我“不打你”,那是我缺少“美感”。文章的“打人”,说明你抵达了“爱恨”。文章的“打人”,说明你抵达了“心灵”。
20:57 2013-1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