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郭先生反映,他昨日下午拨打北京市住建委的便民热线59958811,一直无人接听。随后,他登录北京市住建委官方网站,在“热点问题咨询电话”网页上,拨打住建委多个部门的便民服务电话,除纪检监察处电话曾打通过,其余均无人接听,“前后打了三四十个电话。”(11月29日来源:新京报)。 前后打了三四十个电话”都无人接听,怎么可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怎么可能知道群众的诉求?又怎么能够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解决群众的困难呢?这样的便民电话与庙中的“泥菩萨”有何区别?这岂不是蒙哄百姓、忽悠群众吗?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这既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政府部门的宗旨。政府机关设立便民电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接听来群众打来的投诉、咨询、求助等电话,以便尽快地回应群众的关切,处理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的困难。住建委是一个政策性很强,与群众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群众关注度非常高,咨询、求助、投诉也比较多的政府部门。因此,其便民电话应该是非常畅通,做到24小时有人接听,而且每一个电话咨询都有人答复,每一个电话求助都有人回应,每一个电话投诉都有人处理。 但是,北京市住建委一方面煞有介事地向社会公布设立的便民电话,另一方面却让民众怎么也打不通便民电话,便民电话变成了烦民电话,这哪里是为了便民?这分明是为了应付上级、敷衍舆论、蒙哄群众。在舆论面前、在上级眼中,好象他们非常尊重民意、非常听取民声、真心为民办事,其实他们只是搞了一个摆设,让上级和舆论知道他们有个便民电话。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把民意当回事,不把群众呼声当回事,不把群众困难当回事! 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来自哪里?政府部门的好形象来自哪里?不是来自于那些在媒体上信誓旦旦的诺言,也不是来自于那些宣传中悦耳动听的表态,更不是来自于那些徒有虚名的形式。它是来自于恭恭敬敬地听取群众的每一次呼声,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每一个困难,认认真真处理好群众的每一个投诉,是对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受和反应。但是,象北京市住建委便民电话却无人接听,这哪里谈得上倾听民声?哪里谈得上解民疾苦?哪里谈得上真心为民“这只能让群众产生怨气、让群众感到心寒。 说穿了,这种作法就是思想不纯、作风不实的表现,是应该切实被问责、认真加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