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851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问题得到了教育部正式回应。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单位对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招聘时有歧视,这种状况对于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科学选拔青年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非211、985歧视由来已久
“985工程”是指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指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到目前,211高校共有110多所,985高校共有39所。
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表示,教育部主导这两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前已经被一些单位当成划分高校三六九等的依据。在招聘活动中,有的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有的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高校毕业生。
据分析,这种“院校门槛”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记者检索一些招聘网站,发现用人单位这类问题颇为多见,例如杭州市下城区、青海省海东地区、上海市金山区、惠州大亚湾区等地,近年来引进储备人才时明确要求是“211工程”高校毕业生。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研究生说:“现在用人单位动不动就要求是211高校毕业生,甚至第一学历也得是211的,这让我们这些千辛万苦考研到211高校的本科生情何以堪?一些好点的单位,我们连报名、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指望与名校毕业生公平竞争了。”
非211、985歧视不公平
专家测算,“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
据分析,虽然211、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水准确实整体上要优于一般大学,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大学也有优秀生。
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哪些工作。所以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211和非211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指出,我国农村大学生很多集中于非“211工程”高校,就业时学历不过硬,又受户籍等限制,这样一来他们的上升通道受阻。这种现象如果代际传递,后果不堪设想。
夏学銮、罗和安等表示,用人单位设置211、985“院校门槛”,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