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戏称2013年是养老地产“元年”。当各路诸侯风起云涌、竞相投身养老地产开发时,我们发现,这些“新鲜出炉”的项目似乎离普通老人的需求还是有点远。 进入2014年,国内的养老地产向何处去?是继续走高端路线,关注极少数富裕阶层的愿望;还是放下身段,满足最普通的工薪阶层养老需求?已成为养老地产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关于养老地产,其实我们已经说得不少了。仅就养老地产的称谓而言,是存在一定悖论的。 养老+地产=养老地产,这种简单的嫁接事实上掩盖了社会对住宅的本质要求。 养老,是一个人成长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住的基本需求。住宅,同样是有年代感的产品。当开发商叫响“百年住宅”的口号时,殊不知住宅百年的过程,正是一个人慢慢变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住宅本应适应养老的需求变化,如果任其割裂,何谈“百年住宅”? 认识到这一点,或许能明白养老住宅究竟该如何开发建设了。 2013年岁末,记者赴港台考察养老地产,一个突出感受是,港台两地的养老产业更多地在“走心”,从精神关爱出发;大陆的养老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单纯地注重硬件建设,即使配套建设了一些老人需要的服务设施,也处于精神与物质分裂的状态。 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各种护老院、护老中心的招牌。一条不足200米长的街道,甚至同时悬挂有3个不同机构的招牌。这些机构大多由私企开办,完全依附于老旧社区住宅中,让那些需要关爱照护的老人仍然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在多年相识的老邻居陪伴下颐养天年。 其实,这正是我们倡导的“适老化社区”建设。 中国有句古话,叫“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作为有感情的动物,在熟悉的环境、相知的朋友陪护下走完一生,不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吗? 在台湾,养老地产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参考样本。 长庚养老文化村作为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政府划拨养老项目用地是降低开发成本的根本出路,是否能以公益的态度对待养老产业,考验的不仅是各级执政者的良心。尤其在台湾这样一个土地私有制地区,政府收储土地后能否再无偿或廉价划拨给养老投资者使用,更是争取选民支持的关键所在。 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能否以平常心对待需要养老的普通工薪阶层,同样可以检验他们的投资目的。这一点,从进入门槛设置的高低状况似乎可见一斑。 不久前,媒体曾广泛报道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养老地产项目向申请入住者收取高达百万元的入住保证金。除此之外,入住者还需按月支付名目繁多的费用。试问,这样的养老地产有多少人住得起?投资者是在开发项目,还是在变相圈钱圈地? 因此,深刻体会老人需求,在现有社区挖掘房屋资源,规划设计老人住得起的养老住宅,不仅满足其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其精神需求,让“老有所为”成为一种时尚,或许是2014年养老地产发展中更应明确的方向。 无论怎样,青春会随着岁月凋零,年华终将老去,时间这把刻刀会在我们所有人的脸上留下痕迹。我们都会老。我们今天的养老产业,就是我们明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