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
中士
 
- 积分
- 216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拜 年
作者:方炳祥
拜年是农村过年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拜年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正月初一早晨先拜父母,再拜宗族的长辈以及乡亲邻里,初二拜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初四拜姑父家,初五拜姨父家,随后再拜其它亲戚朋友。其中初一的拜年活动最为隆重热烈。
全部拜年的期限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
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全家“出行”之后,我便和兄弟姐妹们依次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作揖拜年。每逢这时,他们都会笑咪咪地说些“过一年大一岁,一年比一年聪明健康”之类的祝福语,并给我们些许压岁钱。
接着是去“烧新香”。“烧新香”也称“烧新灵”或“喧年”。村里若去年有人离世,初一早上乡亲们会带上鞭炮,首先去给死者拜年,谓之“亡人为大”。这时,那家的主人会站在门口欢迎并接过客人手中的鞭炮。鞭炮不能拿进屋,要在大门口燃放。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主人会邀客人进屋,客人要自动到亡者的灵位前焚香烧纸,磕头作揖,主人会陪在一旁道谢并作揖还礼。礼毕,主人要给客人敬烟敬茶,一起说上几句死者生前种种好处的话。这些话主客之间一般不会说长,要点到为止,否则勾起了主人的悲痛,就会冲淡过年的喜庆气氛。
我曾向村里的长者问过“喧年”这个习俗的由来,他们告诉我,死者的魂魄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仍会四处游荡,漂泊无定,他们放心不下,仍牵挂着活在尘世的亲人。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他的魂魄会准确无误地飘回家看望亲人是否安好。亲人们要用鞭炮声来告诉死者,尘世的日子过得很红火,死者才会安心地魂归天国。村人也要帮着炸响鞭炮,以告慰亡灵。这天下午,主人会逐一接客人们来家,摆酒席以表谢意。
“喧年”过后,就是在村里挨家挨户的拜年了,这一习俗称为“拜跑年”。顾名思义,拜跑年就是走过场,不必带礼品,在每家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拜跑年都是由男主人带着孩子们进行的,女主人要守在屋子里,随时迎接前来拜跑年的人。大家先到本族辈分最高的人家去,主人起身敬烟并相互说些吉祥的话,家庭主妇早已准备好诸如花生、瓜子、炒米糕、麻糖页子、豌豆、麻花、荸荠等吃食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每到一家,那家的男人也率领自家的孩子加入到拜跑年的队伍中去,队伍会越来越壮观,人人穿着簇新的衣裳,个个喜笑颜开,那场景热闹异常,亲热至极。给乡亲邻里拜跑年,有“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从人家门前经过而不入拜,会引起人家极大的不快。平时邻里间有些小矛盾,都是在拜跑年这一良好的习俗中悄然化解的。那时,村人大都识字不多,但互相打拱,互相恭维,互相谦让,互相祝福,说出的话成珠成串,一套一套,富有古典气息。 比如“一拜老者添福寿,二拜少者快成长,三拜三元皆及第。四拜事事都如意,五拜五经全魁首,六拜六合皆同春,七拜七星来兆喜,八拜八仙与天齐,九拜九子穿朝衣,十拜全家大欢喜”等等。我当时还小,有些话听不太懂。长大后,我时时回忆,那些话语清晰可闻,说话者当时的神情和动作历历在目,终于明白了那些话语的涵义。乃至我亦为人父,我也将那些话语教给我的孩子。至今,小时候的那些记忆成为了我人生宝贵的财富,滋养着我的一生。由此可见,先辈们口口相授的东西是多么的纯良而又根深蒂固啊!她们作为一种乡土文化的传承植根在乡村,滋润着一代代村人的心灵。
拜跑年之后是跟随大人到自家祖坟前祭祖,因为祖宗们这时也盼望着亲人们前来拜年啊。家乡有句老话,叫“后辈人不祭祖,不如养猪狗”,这句俗语既是对不祭祖之徒的鞭挞,也申明了祭祖这项传统仪式的不可忽视。正月初一上坟祭祖和清明祭祖是同等重要的。这个过程的时间也不长,照样是焚香烧纸,鞠躬作揖,然后燃放鞭炮。但不论刮风下雪天气如何寒冷,也不管下雨道路如何泥泞不堪,这个程序必须履行。
至此,初一拜年的活动结束,接下来的几天是给亲戚朋友们拜年了。一年春为首,万事重开头,亲戚朋友们之间一定要互相走动走动,沟通沟通,这项活动的理由也有一句不可推翻的老话,叫做“亲戚不走,血脉不活!”
如今,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因为工作的需要或春运的紧张,他们不可能年年按时回家过春节,只得用电话、手机短信、电脑视频等形式给亲朋好友们拜年。但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来年春节一旦团聚,拜年的气氛将更加热烈,血浓于水的亲情将更加浓郁。
通联:湖北省应城市黄滩兴盛街195号
邮编:432418
电话:134765105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