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 胡晓霞) 冬日里,天寒地冻,万物休眠,难得的安静,这时节,读书正好。 《全宋词》是老友良伴,泛黄的书页间,一支枯梅,依然眷念着去冬的那壶“黄藤酒”,十多年上百次的低吟浅诵,我也依然在《钗头凤》的韵脚间流连,瑟瑟冬日,一次次感念那段绝望的爱恋。这两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纳兰,爱上《饮水集》的哀愁顽艳,从“春浅,红怨”读到“急雪乍翻、心字成灰”,纳兰的清愁是屋檐上的水滴,一颗颗不疾不徐地滴落,日积月累,在心底砸出一汪浅浅的忧伤。复读白落梅《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容若词传》,随那亦真亦幻的文字,恍如穿过茫茫冬雾,透过袅袅梅香,见证这位英年早逝词人的一生:不是人间富贵花,只是那一朵佛前青莲。 冬夜阒静。犹记当年山中夜读,万籁俱静,偶有细微“咔嚓”声入耳,玩味那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会心一笑。如今,打破寂静的,是小女儿酣睡的呼吸声,为冬夜平添了甜蜜和温情。小女儿睡梦中嚷嚷:“妈妈,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今夜的睡前故事,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我早已翻过为孩子讲的这一段,满怀着崇敬、感动向前阅读。在当下的时代里,或许我的孩子没有可能遇到懂得孩子的小林校长,充满童趣的巴学园,但,我想,至少我能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懂得孩子、尊重孩子的妈妈。“慢慢地来。”我告诫自己,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还有自己的人生。床头,龙应台的《目送》早在初冬就已读完,我却一直没有把它放回书橱,或许,是为了提醒自己。 而阳光,隔三岔五地就把冬天捂得暖洋洋。若是逢着周末,揣上冯小刚新出的随笔集《不省心》,到小河边沙滩上,磕一把脆香的瓜子,读几段冯氏幽默,私心里觉得,比起十年前他那本散文集《我把青春献给你》,《不省心》不知是因为世易时移的仓促,还是因为 “见山依旧是山”的洞穿,那曾经熔炼文字的情感淡了许多。几声清脆如春禽的笑声传来,就在不远处,夫与小女儿正在“辛勤而快乐”地修建沙堡,更远处,几只白鹭优雅着身子,白色羽毛般,停歇在渐瘦的河面。关上书,闭上眼,敞开耳朵和心灵,在融融冬阳下,享受一把属于自己的“私人定制”。岁月如此静好。 天冷,正好读书。没有红炉绿蚁,没有篆字沉香,一只红彤彤的烤火炉,几缕细细腊梅冷香,一剪阳光,三五本闲书,一页页,翻过这数九寒天,那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春的脚步,慢慢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