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又到放风筝的季节。 孩子们甩掉臃肿的棉衣,来到郊外,头顶蓝蓝的天,脚踏青青的草地,手牵风筝线,跑跑停停,让手中的风筝兜兜转转直上青云,就是对春天最美的礼赞和唱响、对春光最好的牵手与诠释。而对孩子们来说,又实在是躯体的放松、心灵的放松 ...... 见此,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幼时放风筝的情景。 孩提时代,每年清明前后,放风筝成了我们放学后的主要游玩“节目”。 那时,我们放的风筝大多是自已用芦柴制作的“大八角”, 不像现在孩子们放的风筝,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不过是竹篾上绷块形状诸如蝴蝶、 金魚 、老鹰、蜻蜓之类的塑料膜,或者丝绸,一般都不大。我们那时放的“大八角” 一般都有半人多高,用白纸糊好,再贴上用色纸剪的蝴蝶、小鸟、‘喜喜’ 什么的。这样,风筝飞在天上,人从地面望去,色彩斑斓,很是好看。 风筝的吊线,很有讲究,那角度要准确,否则,风筝不是不肯上天,就是上天后“翻筋斗” 摔下来。即使吊好线,在放飞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风力強弱随时调整吊线,使其角度恰到好处。其次是系尾巴,大风筝用粗一点的绳子,小风筝用细一点绳子,求其相称,看起来顺眼。至于尾巴的长短则根据风力而定:风大时,尾巴长一点,风小时,尾巴短一点。这样,风争既能飞得高,又平平稳稳。 放风筝一般需两个人,一人手持风筝,一人放线。要乘一阵大风,一人将风筝朝上一送,撒手,持线者一边小跑,一边放线,这时,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冉冉直上,然后稳稳当当地停在高空。此时,孩子们自已仿佛也跟着风筝飞到了天空,俯瞰尘寰,那感觉用文字实在是难以描述的。 凡事都会遇到不测,放风筝亦然。有时,风筝飞得太高,又陡然起了暴风,风筝会在空中“砍头撞脑”,弄不好能一头栽下来,那风筝十有八九会“粉身碎骨”。 所以凡遇到这种情况,要沉住气,千万不能忙于收线,那样非但于事无补,反会扩大险情。怎么办?如果手中还有余线,那就慢慢放线;如果没有余线,那就得顺着风向前跑一程,如此,方可化险为夷,确保风筝安然着地。 风筝的“筝”是一种乐器,所以不难悟出,风筝与声响有着相连关系。我们小时放的“大八角” 一般都带声响的,就是用扁圆形的“风葫芦”( 现在很少看到)在上面开个口子, 风一吹, 便会发出响声, 一般每个风筝系上七八个, 顶多的能系上十几个哩! 风筝上天后, 大葫芦发出“嗡嗡”声,浑厚低沉,像箫声;小葫芦则发出“叽叽”声,尖细响亮,像吹口哨。这样听起来,宛如一只优美的民族器乐小合奏。尤其是夜晚,万籁俱寂时,听得更为响亮悦耳,顺着风,五六里以外都能听到,美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