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纪山的时候,香火正旺,满目众生,游人如织,想必菩萨也是应接不暇吧,好在我原不是为寻佛而来。 据说农历2月19日是观音的生日,前几年隐约听说位于沙洋县境内的纪山庙会很是热闹,每年观音生日这天必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一年胜似一年。据说与听说于我终不过一笑而过,未曾落于心间,想想,这一头青丝缠绕的红尘俗世都未曾梳理得清楚,何来闲情问津所谓四大皆空佛门无边的菩萨之事呢? 今年的季节来得有些迟,年后的春天仿佛在往回走,一天冷似一天,二月天气依然春寒料峭。巧逢今年的纪山庙会是个周日,便突发奇想有意去逛逛,独自走出小区的大门,只觉寒意袭人,想起一个求财拜佛乐此不疲的友人来,通过电话才知已在路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行走在去往纪山的路上,透过车窗只见公路沿线两边的田野青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的一抹嫩黄点缀其中,想来必是早开的油菜花吧,同坐的一位回纪山的老者说,若是往年这花早开了,今年因为倒春寒,花刚刚才开。老农淡淡的话语里,我把视线驻足在窗外的田野里、春寒与清风中,田野睡眼惺忪,稀疏的新绿与嫩黄像乡间早起的牧童,伸开小胳膊小腿脚仰着稚气的脸目曙着东方,陡然间,田野豁然开朗,阳光洒满了车厢。我问同车的人,纪山庙会具体在什么位置,司机热情的说,满车都是去纪山赶庙会的香客,随着她们走自然就到啦,“自然就到啦,”说得多好啊!简单而纯粹,去纪山的路变得不再是遥远的了。 纪山镇是沙洋县境内的一座小镇,荆沙公路穿镇而过,往返荆州、公安等沿线的车辆往来通达,交通十分便利,人口稠密,往来商贾云集,小贩也比比皆是。下车打算寻一小摊吃早点,初来乍到,满眼都是陌生与新奇,友人说等会去庙里吃斋饭吧,我笑颜道:“本是红尘人先理红尘事,饿得头昏花眼拜菩萨不敬啊。”一碗红油溢香的牛肉米线很是开胃,友人也禁不住诱惑点了一碗,咸与辣的气息强烈的刺激着味觉,一如小路上摩肩接踵的香客身影紧紧地牵引着视觉一般。告别摊主,我们买了一串香蕉以调口味,称好香蕉,半开玩笑般我说还没有尝过不知道这香蕉味道如何,爽利的摊主立即递过一只香蕉,我也笑吟吟地一把接了过来,转身时摊主高声说道,下次记得我呀。“下次记得我呀”,清亮而欢愉的声音传过来划过清冷的早晨没于车流中,果然我在从庙会返回的路上真又看到那个摊主悠悠地推着木板车,想必他是沿路一直叫卖过来的吧,车上的香蕉已剩无几。感念这位质朴而爽练的普通而平凡的纪山人,未曾拜佛先结善缘,何虚此行啊。 去往纪山寺的是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两旁多是当地的民居,也夹杂着为数不多的店铺,见一处院子里的大门口几个老者斜倚在门框上满脸笑意的观望着往来穿梭的行人,悠然与闲适的神情,我抬眼望去一大红的木匾上书“纪山镇荣光院”,或者是“纪山镇养老院”的字样,回想起来竟有些模糊了,但那里一定是一处老人们安度晚景,颐养天年的舒适安静之所。在这清秀的山镇里,与佛为邻,夫复何求?回望小院心头热浪滚滚,深深地为这里的老人们庆幸与祈福。未曾见佛,佛已在心中。 通往寺里的路约有五里左右,一路上徒步行走的占大多数,也有直接把汽车开进来的一路走走停停逶迤而行,更多的是当地的摩托载客呼啸而过,一时间路上人声、车声往来不绝,交响呼应,老者、男人、女人、孩子,妇孺皆行。驻足回望,往来东西一条长长的人龙缓缓前行,悠然地伸引无边的远方,两旁的田野满眼的新绿,道旁站满了歇脚的香客与等客的摩托,只见三三两两的汽车散乱的弃于路边的岔道路口与树丛小径道边,想是那些没耐心的车主们实在无法忍着性子爬行了,只好弃车加入步行的人群。友人因为要赶时间便租摩托先行前往,而我是闲适的,原本也不是为寻佛而来,既是闲心拜佛,何不悠然前往呢?于是我便慢慢地行走,我与汽车一起走,它在前,我在后;一忽儿,我在前,它在后;我与路人一起走,并排行,左右走,前后走,紧凑而散乱,只是目标是一致的,向前走,向前走,到达佛地,心里念佛,苦便无觉,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庙宇已在望了,山道在一个转弯处呈现出逶迤之形,凸显出一块空旷的山地置于庙宇楼台亭阁,四面田野环绕,站在纪山庙的大门前,放眼望去,环顾四周,恍若置身于五台山的某一寺庙前,方位、地势极其的像,恍惚间惊异于天下佛门本一家啊。 我本不是为拜佛而来,但置身于此,观音像前的善男信女们无不虔诚叩拜,一时间香火缭绕,佛意深深。我也手持一把香烛前往,一佩戴红章的老者走过来让我绕行去道边烧香,说是这里的香火燃烧的太旺担心香炉会承受不了,呵呵,我辈拜观音,奈何累香炉!离开香炉,我没有循言去道边的那个香炉而是径直前行穿过观音池来到观音的脚下。那里有个小小的香烛,游人多是已烧过香的香客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找到一处可以把香烛插进去的缝隙,便也学着众人一般把香点燃后投入香炉之中,看香烟缭绕,悠悠地环顾里观音之身,一时间,我分不清那个是慈眉善目的观音娘娘,那个是游人,只觉红男绿女俊美秀颜,笑语盈盈,手腕间无不系着一条大红的佛丝带,人人若观音,观音是人人,只觉春色怡人,轻盈婉转。 随意行走在庙宇间,漫行与不经意,有或无,在与不在,恍若一念间,我看见每一座庙宇与每一尊菩萨抑或佛像前都挤满了跪拜着香客,我没有走进任何一座庙宇也不曾叩拜那一座佛与菩萨。我只是走过,走过门前,走过身旁,我看到了泥塑的佛栩栩如生,我也看见了众生百相的佛心坦坦,我既不拜佛,也没去斋堂找寻吃斋饭的友人,如此能在红尘世间果腹无忧已属幸事,何敢望啖佛门清雅之食呢!于是我顺着山门庙宇一路观景。记得闲时读过一篇美文《纪山菩提》,很是心怡,便开始有心遍寻起菩提树来,可是置身于这满院的香客之中,只觉亭台楼阁飞檐簇新,流光溢彩,新泥的院落树木稀疏,多像是新置移植的,顿生一种绵薄轻盈之感,而那棵根植于我内心深处的菩提之树若沧桑而厚重的年轮一般,如此的院落将何以承载呢?我终究没有寻找到菩提的踪影,想来也不便去探问佛,佛正忙着普渡众生恐是无暇顾我的吧。 于是,我便循声而出,来到山门前的各色摊点前逛逛,若小镇公路旁的早市一般这里已是人声鼎沸,小商贩林立,各色小吃、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林林总总,最抢眼的是买膨化米泡的,游人争而购之,拿在手中五颜六色,吃一口晃一晃饶是可爱,惹人童心大发。小喇叭声此起彼伏,充耳欲聋的声音哗哗哗地闪过,特别是那个卖军用皮带的小摊,佛门本六根清净之地,此地出声,真是罪过、罪过。不过我见大多游客也只是笑颜淡看,并无责备之意,于是我心生感言,一入佛门,众生佛心呵。宽容、宽容,本是红尘之念,一时间红尘佛门不知身居何处分辨不清,还好,路上遍是有缘人。 我驻足在一处买树苗的摊点前,我看见一株牡丹苗摆放在其间,牡丹在小城是不多见的,摊主可能也是怕游人不识故尔还在苗枝上挂上了一副艳丽的牡丹画,我便是被它吸引了眼球。见我感兴趣,摊主告诉我这是从洛阳运过来的,哦,洛阳,对的,洛阳的四月该是牡丹花的节日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觉时光如梭,那年洛阳赏牡丹的美好已经成为了过往封存于心灵的影录里,今日偶遇,不觉欣喜万分。摊主耐心地告诉我如何养植,只是我在小城从未见过家养的牡丹,想来小城的土质与气候是不适宜这富贵之花生长的,便不敢妄想了怕暴殄天物,在一次次地回眸与流连间我终是选择了放弃,看着摊主遗憾的神情,我想他可能也看出我是个懂花爱花之人了。 告别牡丹,我便打算返回,只是有些不想走回头路,便寻田边小径向外观望,见一处挂着某某山庄样子的路口有条石子小路,路口的交警告诉我,这条可以通到外面的公路之中,于是我便坦然的前行,这是一条幽僻的路,拙见雏形,少有行人,多是三三辆辆当地载客的摩托往来,偶尔过往的汽车可能也是如我一般探问而行的,两边少有房屋民居,俨然置于空旷的田野之上穿行,一路清风掠影,田野新泥,油菜花香香阵阵。 驻足回望,纪山剪影掩映于山林之巅,人头攒动的场景已渐渐模糊,只见香烟缭绕,层层叠叠环抱着整个纪山寺。突然间,我豁然顿悟,我原本不是寻佛之人,故此今日难觅菩提之树,轻轻地我在心里默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 我并没有原路返程,正午时分到达了邻市。这是一座无比熟悉的城市,较之小城多了一份繁华,更有都市的韵致,这也是我再次走近她的感慨。人流如织的红门路一带焕然一新,新建的中央大道地下商业城纵横交错商品琳琅满目,走过广场,走过公园,只是我没有再去江边,一如我到纪山不为寻佛,来此也不为寻梦。无心寻佛,但记佛语,来过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