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黑茶的确不错,湖北夷陵也制作黑茶了,不过夷陵传统工艺还是绿茶和红茶。
邓村绿茶
元辰
茶是源出中国、早已走向世界的全球三大饮品之一。因有生津止渴、解乏提神、养心怡性、增强抵抗力的功能,饮者甚众。素有三峡门户之称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因其地处长江西陵峡两岸,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为茶叶原产区,秦晋以来一直以生产优质茶闻名于世,至唐尤胜。产于此地的宜昌大叶茶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茶树优良品种。优越的生态条件、悠久的产茶历史、优良的茶树品种与现代茶科技相结合,生产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著名品牌的邓村绿茶。邓村绿茶属针形芽茶,品质优异,形美壮实,色润绿亮,栗香持久,味浓鲜爽, 深受消费者喜爱。邓村绿茶的核心产地邓村乡,在2008年首届中国名茶之乡评比中,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是进入名茶之乡唯一的乡级行政单位。 邓村绿茶,曽是建国后邓村乡生产的绿茶的统称,并收入《湖北名优茶》、《中国茶经》等名茶典籍。为统一邓村绿茶的标志使用,保护名茶原产地,2005年底夷陵区人民政府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对“邓村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2006年9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第121号公告,批准对宜昌市夷陵区“邓村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邓村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夷政函[2005]2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三斗坪镇、下堡坪乡、雾渡河镇、樟村坪镇、黄花乡等 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确定其质量技术要求包括品种、立地条件、栽培技术规程、鲜叶采摘(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加工工艺规范、质量特色(感官特色分特级、一级、 二级、三级四个级别)。邓村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夷陵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获准后,生产者即可加贴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并标注品质级别。未经申请,生产者不得擅自使用邓村绿茶专用标志。至此,邓村绿茶有了权威、科学、严格的概定。2006年3月28日,邓村茶叶协会申请注册“邓村绿茶”集体商标证书获得成功。2007年,“邓村绿茶”被授予中国著名品牌。邓村绿茶,甩开包袱,走上全新发展之路。所以,这里说的邓村绿茶,不再只是邓村乡生产的绿茶,也不仅仅是使用“邓村绿茶”集体商标的绿茶,而是全区保护范围内符合条件、获准专用标志使用的各生产单位生产销售的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绿茶。 夷陵区是中国著名历史茶叶产区。古夷陵,也曾称峡州、陕州,既是县名,亦为郡(州)名。古时夷陵县范围包括今夷陵区、点军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全部和枝江市、宜都市的部分区域。据记载,夷陵秦汉时期即进行茶叶生产,唐代进入鼎盛。。先民采茶、饮茶的盛况已被郑谷、皮日休等诗人吟唱,并被茶圣陆羽作为名茶产地记入《茶经·八、茶之出》 :“山南,以峡州上。”李肇在《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证明当时峡州出产多种名品茶。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 “夷陵近又有小江源茶 (即小江园),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又说:“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以上均出唐人记录。至五代公元935年前后,毛文锡集茶事研究之大成,成功地撰写《茶谱》1卷,记茶故事,惜已佚。但陈尚君辑本辑得了41条。从佚文看,该书重点讲的是中唐以后名茶的产地、品性,由此涉及唐七道三十四州产茶情况,记载了四十余种唐代名茶之品名、性状。其中,多处提到峡州 “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茶。”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曾写下“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诗句。三苏、陆游等人也在夷陵访茗问、品泉考水,留下诗文。创制于峡州的碧涧茶,后来生产范围扩大,如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记载:“松滋县出碧涧茶。”而且自注:“沈子曰:茶饼、茶芽今贡。”松滋生产的碧涧饼茶、芽茶两种充贡,说明茶的品质很不错,更见峡州茱萸簝是名茶。而且茱萸簝等名茶生产延续的时间长。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紺珠》、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把峡州出产的小江源(亦作“园”)、碧涧、明月、茱萸簝列为极品。清乾隆《东源县志》 卷二一《艺文》引自刘升《碧涧采茶》:“俗不善制茶。自先父请告归里,辟园数亩,名曰碧涧。适陶孝廉若自祁门秉铎归,日相讲求,采焙得法,不异阳羡、虎丘也。”这段文字说明,刘氏先父归乡辟茶,生产的也是碧涧茶,“采焙得法”,品质好。 夷陵有好茶也有好水。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说:“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宋代祝穆 《方舆胜览·峡州》亦载:“虾蟆碚在夷陵县之南,凡出蜀者必酌水以瀹茗,陆羽第其品为第四。”欧阳修这样描述虾蟆碚:“石溜吐阴崖,泉声满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 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苏轼在《寄周安孺茶》长诗中,概述了茶的历史、名茶、茶叶的采制、贮藏以及品尝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提到虾蟆碚泉水,“蟆碚顷曾尝,瓶罂走僮仆。”把中冷、康王谷、蟆碚均摆在最宜沏茶的名泉系列。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在路过此地时,也均留下有关诗文。陆游《虾蟆碚》诗云:“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清代钱林的《十二碚下汲泉煮茗歌》中,也有“虾蟆碚下飞擢行,吻渴无奈秋江清。”另,三游洞前岩下一小潭,据称是唐代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及诗人元稹等三人首探三游洞时,意外发现的一眼清泉。1170年10月8日,陆游赴任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途中,慕名来此泉取水煎茶,觉其味妙不可言,激起诗兴,挥笔题《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于岩壁上: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 影,磵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珮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随即摩刻,名小潭为 “陆游泉”。 邓村绿茶的产地乡镇均分布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属夷陵区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人口相对较少,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70%左右,有利涵养长江水系蒸腾的水分。茶区年均温度14~18℃,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雨量充沛,空气湿度适宜,漫射光照时间长,其土壤多为花岗岩分化沙质山地黄棕壤和黄壤,土壤质地疏松,显弱酸性,PH值5.5-6.5,保水性强,排水性好,滤水透气,有机质≥1%,含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土壤、大气及水质检测达到AA级标准,保证了茶叶生长的内在品质。宜昌大叶茶是本地流传下来的优良品种,以此为亲本,用无性方法繁育出来的系列品种,品质进一步提高。长江西陵峡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状况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邓村绿茶品质优异的先决条件。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测定,邓村绿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5.76%,茶多酚、氢基酸比例恰当。位于长江北岸的邓村、太平溪、乐天溪、下堡坪、樟村坪、雾渡河、黄花七个乡镇和位于长江南岸的三斗坪镇,历史上的名茶产区。 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夷陵茶叶生产处于衰落时期。茶园荒废,民不聊生。解放后,1951年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宜都茶厂,9月建成投产,生产宜红功夫茶,出口前苏联和东欧。夷陵区成为生产宜红功夫茶的原料主产区,至五十年代末,当时邓村人民公社跃居湖北省茶叶产量第一,排进全国产茶公社前列,公社书记胡开梓代表茶乡人民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领回了中央颁发的奖状。至上世纪80年代初,夷陵区仍以生产宜红功夫茶为主,兴办了邓村红茶厂,每年生产、出口销售一级宜红功夫茶30万公斤以上,占全区干茶产量的一半左右。宜红功夫茶1988年被农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被收入《中国茶典》。同时,品牌绿茶的生产也在勃发之中。1981年注册的“金刚银针”外形奇美、品质优异,是湖北省十多年间第一个新注册的地方名茶。同期,太平溪大岭茶场青年农民在高级茶艺师林作炎指导下创制的“峡州碧峰”,因“叶翠绿,汤黄绿,底嫩绿,栗香久”,连续在湖北省地方名茶评比中夺得第一,名震一时。当时全区茶园面积近3万亩,采摘面积2.1万亩,年产干茶二百多万斤。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始,夷陵区加快了山地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场学艺、上山建园、入市推销,成为茶乡普遍风气。加之苏联与东欧解体,红茶销路受阻,发展大产业、形成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的艰巨任务,摆在了各级领导和茶乡企业面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把夷陵区建设成全国橘都茶乡、长江三峡经济强区、宜昌市魅力新区的战略构想,茶产业发展在思寻、探索、碰撞、整合中形成强劲发展态势。 首先是开发建园、标准化种植的力度加大,利用进入全国茶叶优势区域规划县(市、区)机遇,每年新增高标准茶园1万亩左右,区财政补贴1000万元,扶持茶农改良茶树品种,提升制茶工艺,推进无公害化生产,2008年茶园总面积超过16万亩,整体进入湖北省优势板块基地,其中转换和认证有机茶园1万亩。 二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几经市场考验,筛选出走势强劲的邓村绿茶、萧氏茗茶等知名品牌加以扶持。1992 年,“邓村绿茶”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1994年,邓村系列茶获武汉市场“首选理想产品”称号;1995年,邓村系列茶获国内贸易部全国十大类商品抽检“质量信誉商品”称号;1997年,“邓村绿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识;1999年,“邓村绿茶”又被湖北省统计学会评为“跨世纪主导品牌”,省农牧厅授予邓村绿茶“湖北十大名茶”荣誉称号;2000年,“邓村绿茶”荣获2000年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2001 年,“邓村绿茶”获中国农科院颁发的“有机茶证书”。 三是重点扶持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湖北邓村绿茶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创新活力,2008年,湖北邓村绿茶集团、宜昌萧氏茶业集团投资新建了2个全自动化茶叶加工基地,其自主研发的鲜叶清洗自动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系全国首创,技术在世界领先,将邓村绿茶加工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四是扶持兴建了占地420亩、规划投资8亿、首期投资7000万的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年贸易额10亿元以上。 五是支持夷陵区邓村绿茶协会发挥联络、服务茶叶生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模式。 六是高度重视科技兴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年逾七十的高级茶艺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林作炎,一生为夷陵茶叶生产奋斗着,曾经培育过优良茶树新品种“宜红早”,组织指导创制名茶峡州碧峰,创造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茶叶生产销售一体化服务新模式——“西陵模式”,退休至今,依然活跃在科技服务第一线。曾任邓村乡茶叶技术员、管委会副主任、党委书记的茶艺师郑魁昌,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茶叶生产规模的扩大立下过汗马功劳,退休后仍旧在为邓村绿茶的发展贡献才智。全区现有在职在岗茶叶专业技术人员 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人,初中级职称的 人,乡土技术人员 人。 夷陵区也因为依靠科技、大规模开发山地、建设橘都茶乡、推进多种经营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化发展而被评为全国科技兴县先进县,县委书记和其他同志的一系列文章在《红旗》杂志、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及全国各大学术、政策刊物上发表。 目前,全区茶叶总面积1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 亩,海拔500米以下低山河谷早市茶基地2万亩,海拔500-800米半高山优质茶基地11万亩,海拔800米以上高山有机茶基地2万亩。全区现有145各村、870个村小组产茶。产茶户34405户,从事茶叶生产46942人。年产干茶300万斤,综合产值2.1亿元。 与此同时,茶文化、茶旅游的开发研究已渐成气候,成为茶产业、旅游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本身就是一个集江南园林艺术精华、三峡巴楚气息和现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茶文化地标性建筑群,并成为茶文化的展示、交流地,已连续举办三届了三峡国际茶文化节。邓村高山旅游茶园于2008年9月对游客开放。三峡与夷陵的茶史考证、茶风俗研究发掘、茶技茶艺研究与创新、茶道精神继承与创新、茶道表演弘扬与创编、茶文艺创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也已引起业界的重视与好评。 春露留仙峡州茶,历史于今换新篇。欲领略邓村绿茶的优雅韵致,领略茶乡多姿多彩的风情,还得亲往茶乡一行,实地品尝,实地考察,真正了解邓村绿茶足以与其它国宝级名茶齐肩的优秀品质。 2008年12月20日
原载《夷陵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