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记者袁桥 汪晓山 通讯员张振
6月5日上午,罗田县河铺镇党委书记张卫兵专门向远在上海打工的本镇村民彭锦拨打问候电话,询问他和父亲近段的生活情况。得知他们父子二人在上海一切安好后,张卫兵露出了满意笑容。
彭锦之所以受到张卫兵的特别牵挂,源于他那感人至深的孝德之举。小彭的父亲2012年10月因车祸高位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务。面对生活的重压,为了照顾好父亲,2013年初,彭锦带着瘫痪的父亲前往上海打工。一家企业的老板被小彭的孝德善举所打动,不仅为小彭安排了工作,还为他的父亲免费提供食宿安排,年终还给予了小彭工资之外的奖励补助。大别山小伙子的孝德品行在大上海传为佳话。
在罗田县河铺镇,社会重孝德,公民行孝道,党员干部孝顺群众,在全民打造孝德名镇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演绎成一种崇高的文明乡风。以“孝”为魂立乡风,成为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抓手,成为乡村干部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载体,成为山区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地域名片。
开发“孝”文化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河铺镇,“孝”文化源远流长。
宋末元初时,河铺镇的古仁墩有位著名的孝子吴大中,被元朝仁宗皇帝封为“吴氏孝子”。吴大中的父亲吴季益是南宋旧臣,因不屈就元朝,便回到乡间隐居。为使老父安度晚年,吴大中无微不至地服侍。父亲辞世后,他在父亲墓前搭盖起草棚,率家人居住守孝,长达17年。在为父守孝期间,吴大中还尽心孝敬母亲,母亲若少进食,他减食以自罚;夏天为了不让蚁虫叮咬母亲,他站在母亲房外,任蚁虫肆虐自身;冬天为了不让母亲冻伤,他昼夜为母亲生火取暖。母亲九旬高龄谢世,他又继续在母亲墓旁守孝15年。公元1319年吴大中去世,元朝政府拨专款,派专人,为其进行御葬,并修建了留存至今的“吴氏孝子祠”。
吴大中的孝行流传乡里,教育和感动了河铺几十代人。时至今日,尚孝道、重孝德、行孝义成为大山深处农家的祖训和家教的核心要义。
镇党委书记张卫兵常思: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生生不息的“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焕发生机?这也成为镇党委和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同时,镇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孝”文化是农村影响最广泛、群众喜闻乐见、承载面最大的一种社会公德文化。
“孝”文化是河铺难得的人文资源优势,更是河铺发展的比较优势,必须开发成为河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后发优势。镇党委和政府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把打造孝德名镇提上了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用古代的“孝子”精神感染人,用当代的“孝星”激励人,用厚重的“孝德”熏陶人,成为加强干部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打造文明乡风的新载体。
在河铺镇,孝德建设也成为了基层党建的特色项目,成为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实践的自选动作,成为党员干部的重点目标考核考评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标任务。
传承“孝”文明
她叫周晴,黄冈市10佳“小孝星”,河铺双凤坳中学的一名在校学生。
她家有五口人,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周晴5岁时,她的爹爹因犯重病辞世,不久后,她的奶奶也因伤心过度而神经失常。
周晴同学每天都会按时为奶奶倒上一杯温开水,服侍她吃药,如果奶奶不吃,她就会轻轻拍打着奶奶,像哄孩子一样哄着她吃。同时,她还要帮妈妈服侍奶奶的生活起居。吃饭时,她会将饭盛好,将好一点的菜夹到碗里送给奶奶,然后看着奶奶慢慢地吃下去。遇到奶奶病情重时,周晴同学还要亲自给奶奶喂饭,给奶奶讲故事,陪奶奶上厕所——
除了在家帮助妈妈、照顾奶奶,在外,周晴还主动帮助那些贫弱的长者。她的家在一座养老院附近。周末,周晴经常带着弟弟买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们讲故事、唱歌、朗诵诗词等。
像周晴这样的“小孝星”,在河铺镇还有许多许多。这些“小孝星”都出自学校孝德教育这片沃土。
在河铺镇中小学,校园设置“孝文化”长廊,诠释以孝育人的办学理念,宣传古今孝道故事;开发人树共生孝文化,学校为每棵树制作了一个“身份证”,书写一句孝的名言,为每棵树办理一个“户口本”,让学生书写一句认养誓言,让小树与学生共成长;开展“知孝行孝”主题活动,让学生讲述孝道故事,走访孝子,给父母写感恩信,感悟孝道;组织学生写亲情作文、做爱心家庭作业、参与敬老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孝道;定期开展以“感恩行动”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学校将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定为校园敬亲节,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感恩活动。每年12月为学校的“孝文化月”,主题是开展“十佳孝星”评选活动,并把“孝星”颁奖典礼与元旦文艺会演结合。这样,既显示了学校“十佳”孝星评选的重要作用,又打造了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学校以“孝行至雅,崇德启智”的校训为指导,分年级编写一套《走进孝文化》教材,着重突出七年级的养成教育,八年级的公民意识教育,九年级的理想教育。
廖祥兴,这位农村个体工商户,是全镇首届评出的10大孝星。他不仅帮助上百名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还先后侍奉6位老人终老其年,他为这些老人求医问药、端茶送水、擦抹换洗,极尽孝道。更为可贵的是,这其中有多位是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孝星出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
近几年来,河铺镇大力营造良好的敬老重孝社会氛围,每年进行一届全镇10大孝星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孝星在全镇公开表彰和奖励,对他们的事迹以“孝感天地”为专题在全镇举行巡回展览。目前评出了40名历届孝星。
对河铺镇的党员干部们来说,镇上编印的《孝德无疆》、《孝德风范》、《孝德之星》成为干部夜校的学习教材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学习读本。编印的这类读本共达1.5万多册。“孝”文化的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与党员干部和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配套进行,与农村普法教育相结合,与文明乡风建设互为一体,深深根植于山乡干部群众的心灵之中。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孝德建设的细胞工程建设。下发了《河铺镇关于实施‘关爱’工程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网罗多方力量对外出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五保户、特困户及重点人群,“用心去关注、用心去滋润、用情去温暖”。镇里从退休村支书、退休教师、中心户长、民营老板等人群中选出108人,担任“关爱”工程联络员。
今年4月,镇委镇政府在全镇发起成立了孝德文化基金,通过多途径向社会募捐,专门对全镇重点“关爱”对象进行重点帮扶。到6月初,已收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捐赠资金20多万元。正是这一基金,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有专人关注,有关爱渠道,有帮扶救助的资金来源。
在河铺,“孝”已演绎为一种社会认知,一种乡风,一种乡魂。
拓展“孝”行为
在河铺镇,尊祖敬宗、尊长爱幼、和睦待人、诚信守理,这些“孝”的核心理念,在打造孝德名镇活动中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弘扬,并发扬光大,并且在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了新的拓展。
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就是第一位的“忠孝”。张卫兵说,敢担为民之责,是基层党员干部忠诚党组织、忠于职守、忠于人民的具体体现。
立足镇情担当发展之责就是群众最需要的担当。为此,镇党委和政府把建设“山区经济强镇、平安和谐重镇、特色产业大镇、孝德文化名镇、生态旅游新镇”作为加快发展主基调,瞄准目标不回头,艰苦实干出成效。在干中检验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在干中体现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作风。
途经镇区的麻阳高速去年开始动工后,沿线有几十户农家需要拆迁,时间紧,工作压力大。书记张卫兵、镇长周广才带领专班成员,日夜逐户上门宣传动员,逐户提供全程服务,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打胜了拆迁硬仗。为修通全长10公里的金盆地旅游公路,书记、镇长等分段包干,吃住在工地,干在现场,打胜了一场重点工程推进的攻坚战。正是凭着一股拼劲,去年,全镇招商2个亿元大项目,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和小城镇开发呈现出大气场,全镇加快发展大戏不断,好戏连台。
党员干部孝顺群众、亲近群众、服务群众是孝德的重要体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今年以来,河铺镇党员干部全部进村入户,带着真情访民情、解民忧、帮民需、促民富,做到农村基本信息掌握到村到户、党的农村新政宣传到村到户、特困对象掌握到人到户、生产生活安排到村到户,关爱帮扶到村到户,亲民、务实的好作风已见诸于全镇党员干部的行动中,融汇于新农村发展建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