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玫瑰山庄 于 2014-6-12 13:10 编辑
曾经去过一座寺院,寺院里有一块告示牌:寺院里不要大声喧哗。丛林寺院,寂静为乐。每每去开福寺,在寺院过堂吃斋饭,总有师兄举着一块写着“止语”的牌子,提示大家吃饭要安静,不要交头接耳,家长里短。
寺院真正是安静的,静得摄心。虽有游人,并不影响寺院的宁静。殿宇檐廊,金色的琉璃瓦,微笑不语的诸佛菩萨,人与人,物与物,各有方所,各有自己的世间境界。天宇洒下的阳光,也静静的,随万物或明或暗,一线光,无有障碍,照亮世间,也清澈自已,心如虚空,具含众像,无诸境界分别,静若处子,庄严国土也庄严自己。
行走在寺院里,将心融于这如天籁的境界,听自己的心声如空寂,看破放下亦被眷顾。很多游人在迷惑,在追问,为什么一走进寺院,心就如此静了呢?
心为什么就如此静了呢?
在网上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或许可以来回答。
有一个皇帝想把京城里的一座寺庙整修得美丽庄严,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着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的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份,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一颗心就一座寺庙。它因清静本色而庄严。人在世间的生活以物质感情为基础,开门七件事没有一件能离开物质,人因追求享受而沦为物质的仆人。有了物质,还要爱情友情亲情。当这一切靠不住的时候,又转而寄托在猫狗等宠物身上,沧海桑田,桑田沧海。三世轮回,总是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烦恼不断。
而寺院是不一样的了。寺院众生平等,无有高下。住在寺院的出家人,割亲舍爱,不去追求世人所追求的物与色,慈悲愍世,如日轮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寺院因慈悲清净心庄严自己也照亮众生。这就是很多人走进寺院忽然安静的原因。因为佛法的清净本性照亮众生自己的清净本性。当众生万缘放下,不再执著小我利益,感情升华为慈悲,心自然就宁静快乐了。
丛林寺院,寂静为乐。不仅仅是在寺院,社会任何场所,我们都要学会适时止语,不得大声喧哗。当我们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必定也会眷顾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