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471|回复: 0

[闲谈鄂南] 答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上)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6-24 09: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上)
童力群
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
第一节、曹操、曹军在赤壁战役里都没有过长江
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在《荆楚网·中部崛起》上发表了《驳童力群先生关于<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证>》。
该文对《童力群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据》,仅仅批驳了童力群的“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二论据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还有十三个史料论据没有批驳,这就是“攻击一点不及其余”,这是典型的文不对题!
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你在糊弄谁呢?
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的《驳童力群先生关于<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证>》,是站不住脚的。
假设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的《驳童力群先生关于<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证>》能站住脚,又能得多少分呢?
该文仅仅批驳了《童力群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据》的十四分之一,只能得7分!
《童力群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据》有其内部逻辑关系,也就是前面四个史料论据管辖后面十个史料论据。
《童力群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据》前面四个史料论据是:
1、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一论据是“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2、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二论据是“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
3、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三论据是“往者军逼,而自引还”。
4、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四论据是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
这四个史料论据只有一个意思:曹操、曹军在赤壁战役里都没有过长江!
曹操、曹军在赤壁战役里都在江北!
然而,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热爱的蒲圻赤壁偏偏在江南。
然而,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的《驳童力群先生关于<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证>》里所言之“巴丘”,偏偏在江南。
我童力群主张的“黄州赤壁说”,黄州赤壁在江北!巴丘(云梦泽,位于潜江一带)在江北!
《三国志》实实在在扫了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的兴致。
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方文书实实在在扫了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的兴致。
第二节、曹军从江陵出发,到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对岸的沔口(今武汉市汉阳区),有夏水可供行船,不必经过蒲圻赤壁。
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在《驳童力群先生关于<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证>》里写道:
“首先我要摆一摆当时大战在即时的情形:
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与曹军相遇一战退至夏口(武昌)。曹操由南郡(宜昌夷陵)顺江而下。孙权本人坐阵柴桑(九江),驻军樊口(梁子湖周边)
有必要理一理地理,长江顺江而下依次为:南郡(宜昌)——巴丘(岳阳)——蒲圻(赤壁)——夏口(武昌)——樊口——黄州(赤鼻)——柴桑(九江)”
我首先纠正青茶赤壁先生的常识性错误:
1、南郡(宜昌夷陵)——错。应该是南郡(江陵)。
2、孙权本人坐阵柴桑(九江),驻军樊口(梁子湖周边)——错。驻军樊口的是刘备。
3、“黄州(赤鼻)”是何意义?
若说现在,就只有黄州赤壁,而没有“(赤鼻)”。
若说古代,是指哪一个时间段?赤壁之战的那一年,既没有蒲圻,也没有黄州。蒲圻赤壁大概有个名“石头口”,黄州赤壁就是赤壁!
另外,“樊口(梁子湖周边)”写得不够妥当。可直接写“樊口”。
“长江顺江而下依次为:南郡——巴丘(岳阳)——蒲圻(赤壁)……”,这个顺序是对的。但用这个顺序来论证“赤壁之战主战场是蒲圻赤壁”,那就犯了根本性错误!
因为除了湖南的巴丘外,还有湖北的巴丘。
因为除了江南的巴丘外,还有江北的巴丘。
湖北的、江北的这个巴丘就是湖北省潜江一带的巴丘湖,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云梦泽。
曹军从江陵出发,到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对岸的沔口(今武汉市汉阳区),有夏水可供行船,不必经过蒲圻赤壁。
黄冈市的王琳祥先生对夏水研究比较全面。
王琳祥先生的《赤壁之战古战场考(二)》里有《十一、江陵征东大军沿长夏河东下,不经蒲圻赤壁》。该部分全文如下:
“依据以上史料,曹操东征所经的巴丘位于长江之北、华容东南。除以上史书记载之外,‘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序征赋》中记录曹操东征路线‘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即当时的写照。
《汉书•地理志》云:‘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水经•江水注》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曰江夏。’
《方舆纪要》载:‘夏水自监利县境鲁江东北流入沔阳州境,名长夏河。’
盛弘之《荆州记》云:‘江陵县东(南)三十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汉时于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夏水盖出于此江津。’
以上资料证明,从江陵至夏口除顺江东下之外,还有夏水便道可行。
夏水,俗称长夏河。
徐干所言之‘江浦’即盛氏所言的江陵县东(南)三十里之江津。
‘沿江浦以左转’,即指当年曹操水军自江陵出发,顺大江行三十里后,向左折入夏水口(江浦),走长夏河,入汉水直逼夏口。
从江陵走长夏河到夏口,比顺江东下至少近五百里。
汉水入江口在蒲圻赤壁之下四百余里,曹操既然胸有成竹从夏水直趋夏口,当年大战就绝不会发生在蒲圻赤壁。
徐干是当年大战时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当是真实可信的。
夏水系当时江陵至江夏之间的水道枢纽,还有一条要重要的资料可为佐证:《三国志•周瑜传》记述说曹操赤壁兵败回江陵之后,命曹仁守江陵。‘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裴松之注云:‘《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两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刘备既言‘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由此可知,夏水在当时是兵家要道。”
第三节、曹军在江北运动近千里,可以控制从江陵到蕲春的广大地方。这一切,都可以在不攻打夏口的情况下实现。(夏口在江南)
赤壁市的青茶赤壁先生在《荆楚网·中部崛起》上发表了《驳童力群先生关于<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证>》。
该文写道:“假如黄州赤壁一说成立,那曹操必破夏口(武昌),但无论擅长于虚构的《三国演义》,还是取材严谨的《三国志》,那怕是那动人的民间传说,异或夸张的戏曲表演艺术均没有曹孟德大破刘豫州于夏口这一出吧?……那亦只能说明一点历史不曾发生,曹军不曾攻破夏口,那黄州赤壁不能成立。故而黄州赤鼻仍旧只能是苏大文豪的那句感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郑重的向青茶赤壁先生问一句: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先破夏口呢?
夏口在江南,在今武汉市武昌区范围内,其面积只有今武汉市武昌区的四分之一,靠近长江,大约包括今积玉桥街道、粮道街道、中华路街道、黄鹤楼街道、紫阳街道、首义路街道的范围。
夏口的江对岸就是沔口(今武汉市汉阳区)。
曹军兵分两路:从襄阳顺汉水由北而南到达沔口,由江陵顺夏水由西而东到达沔口。接着,曹军沿江由西而东到达赤壁(黄州赤壁)。
当时夏口驻扎刘琦军一万人、刘备军八千人,樊口驻扎刘备军两千人。
孙权方面,一直在讨论是否投降,直至十二月初还没有出兵。
显然,在没有得到孙权军的援助的情况下,刘琦、刘备是不敢主动进攻江北的曹军,他们绝对不愿意输掉自己的本钱,更不会自讨彻底灭亡。
孙权军队在柴桑(九江)至少有军队三万人。
显然,孙刘联军防守的薄弱环节是樊口。
曹操从黄州赤壁渡江,攻占樊口,就可以将孙刘联军拦腰截断,孤立西头夏口的刘琦军一万人、刘备军八千人,威胁东头驻扎在柴桑的孙权军。
总之,曹军在江北运动近千里,可以控制从江陵到蕲春的广大地方。这一切,都可以在不攻打夏口的情况下实现。
所谓“那曹操必破夏口(武昌)”,只不过是一种过时的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