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峡大坝尚未建成的时候我就来过,一个小不点,放着宜昌好山好水哪里都没去,独独看了那时还是第一的葛洲坝,葛洲坝是不要门票的,它的船闸也是开放的,我就站在船闸(是这么称呼吧)旁边看了游船从上游渡到下游,游船跟桥的距离非常之近,我傻乎乎的对着船上的人招手。以后长大了又去过几次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游人很多,保护的很好,气势宏伟,游船过闸显得沧海一粟,只可惜,再也没有那种对着游船挥手的欢呼雀跃了。 额,是的,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葛洲坝,感觉已经是被尘封的故土了,现在的人们都是在三峡大坝的光环下骄傲喝彩,也难怪,中国第一总是比世界第一要逊色得多。我不是什么工程专家,对建筑一窍不通,甚至在三峡大坝的制高点 坛子岭俯视着划时代工程时,还为那危崖和险滩,为那雾霭和渔光的消逝泪流满面。可是当我在截留纪念园看那截流遗留的战利品,我又对这些充满劳动汗水和智慧光芒的建筑满怀敬佩。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是北魏时候的三峡,现今不可得见。郦道元老夫子并不是宜昌旅游局的宣传人员,也不是什么失意的文学家,所以大可不必使用艺术上的夸张手法,作为一个求实的地理学家,他像记录“今天吃了一个烧饼”一样记录了一千多年前波澜壮阔的风景画廊。我曾坐船稍微穿行过,那时候也年纪很小,不知道是哪个峡,可能是西陵峡吧,好像没有两岸,放眼看去,近处的是水,远处的是树,好似树是直接长在水里。绕过一个弯,又是另一番景象,两旁果真“隐天蔽日”,那山更加巍峨,那树也不是长在水里,而是在石中。现在的三峡不是以前的三峡了,可是现在的三峡也不是以后的三峡,这就是哪怕我很不情愿这沧海桑田,我也不愿离开,想着至少见证这沧海成桑田。 宜昌是被山水包围的城市,正因为这得天独厚,所以它哪怕发展的慢一些,建设的小一些,高楼少一些都是可以得到谅解的,但凡想来宜昌的人绝对不是为了看楼房,要看大厦的都去上海深圳了。最近有很多路中的绿化带被清理了,要给修建BRT(城市高速通道)让路,今年雾霾来袭的时候,宜昌一连好久都是灰蒙蒙的吓了我一跳。 前一段时间去了宜都几个景点,恰好碰着没什么人的时候,独自感受了这山川和流水,还在论坛上写了游记,我以为宜都因为没有被开发还有幸保存了这青山绿水,后来论坛有回帖说宜都现在大建设,早没以前那么漂亮了。 有一次和武汉的同学说起房子,然后讲到什么以后房子肯定得跌这事上,我同学讲,别的地方再怎么跌我觉得宜昌应该跌不了,像宜昌这种宜居的城市已经很少了。还有一次坐公交,听几个小孩说“怎么办,宜昌真的好好呀,都不想回去了,乐不思武汉了……”之类,看样子应该是武汉来玩的学生,坐九路去火车站的样子,我心里一动,想着要是早些年来宜昌待待,那不是真得赖着不走了。 其实我很喜欢宜昌这个城市,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没有缘由的,我对这片土地也爱得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