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术朋友,实事求是研讨 李儒科 2013年5月16日 【童力群注:李儒科先生是黄冈市电视大学教授、校长。】 【童力群2014年6月28日星期六转载】 1988年3月20日,我在《黄冈报》率先发表了《〈三国演义〉与黄州赤壁》的短文后,首先受到了包括贺亚先在内的学者同仁的上门走访。 不久,即1988年4月初湖北省首届《三国演义》研究会在蒲圻召开。我与黄海鹏、徐佑良、贺亚先教授,一同赴会。 会上贺亚先教授就历史赤壁古战场在黄州作了发言,接着我就《黄冈报》发表的内容:关于小说《三国演义》所写赤壁战地在黄州也作了发言。并从小说角度首次提出黄州赤壁是赤壁之战主战场的论点(见大会首发的原始论文)。 此论点当即被大会主持人、学会负责人李悔吾、张国光教授的肯定,事后被同仁接受,并运用各自的行文之中。对此,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后学,颇受鼓舞和欣慰。 从此,受黄州研究赤壁战地同仁的启发,我在讨论《三国演义》所写赤壁战场的同时,结合历史的赤壁古战场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先后参与了全国、全省《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研讨会,受到中国社科院、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会长刘世德、副会长李悔吾(湖北大学)、胡世厚(河南社科院)、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邓绍基、中国《水浒传》研究会副会长张国光(湖北大学)、《红楼》主编梅玫,以及湖北的知名学者黄瑞云、黄海鹏、杨建文、佘大平、徐佑良、童国安等的鼓励和帮助。 黄州的丁永淮、吴文章、余彦文、梁敢雄、贺亚先、王琳祥、邱亚玲及武汉的徐继文,曾在不同场合都有不同形式的探讨、切磋。 与此同时,还撰写了部分有关赤壁战地的论文,发表在《黄冈报》、《湖北电大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及《三国演义与荆州》、《黄鹤楼前论三国》(长江文艺出版社)、《吴头楚尾古文化论集》(武汉出版社)等几部有关的论文集上。 在此基础上,后于1990年5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拙著《三国赤壁古战场新探》。此书主要观点有: 1、重复了1988年3月20日《黄冈报》及4月在蒲圻会上发言的《三国演义》所写赤壁主战场在黄州; 2、黄州、蒲圻两个赤壁在一条线上,或说在同一战场内,只是决定胜负的主要战役在何地,尚有争论。除了主战场外,赤壁之战还有遭遇战、追击战等(这是当时的认识)。 3、曹操占领襄阳后,使曹纯、文聘追击刘备于当阳长阪,曹纯“进降江陵”。曹操在襄阳进行“更始”工作,他没有去江陵,更没有从江陵顺江东下攻赤壁。 但不排除曹纯顺江东下,配合曹操主力去攻打赤壁。 4、曹操的进军和撤退路线。曹操占领襄阳后,两路进军东吴:一露是曹操“已济汉津”,占领江夏,追击刘备,直逼东吴;一路由曹纯从江陵顺江东下,配合曹操,直抵江夏。撤退时,由赤壁(乌林)—鄂城华容道—蒲圻—巴丘—江陵,而后北归。 5、肯定了裴松之对“十三年春……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的否定。这段史实,《魏书》韦昭一手材料写对了,陈寿二手材料写错了。陈寿写错的这段话,已失去史料价值,尽管有人需要引用,且砍头去尾改装,只不过自欺欺人罢了(详见另文)。 6、否定了“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的“将”字,作“率领”义,而是“以” 或“使”、“把”(含派)的含义。此与《文聘传》中的“使与曹纯追刘备于长阪”是吻合的(详见另文)。 此书出版后,我还继续参加了《三国演义》及赤壁战地的一些讨论活动,与学术团体的组织者和新旧同仁,互相学习,友好相处。学术争论,不同意见,讨论切磋,也是正常的。 然而,也有一些非礼性的、无助学术讨论的指责,时有出现,这不但有失于身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对这些纯属多余的话,长此以往,有害无益,务必注意。下举几例,见证大家。 其一,署名黄崇浩的先生说:“儒科先生之所以力主‘黄州赤壁说’,说是探明了团风县团风镇就是乌林。既然有了乌林,下游不远处即‘东坡赤壁’,对岸鄂州又有个三江口,似乎赤壁大战涉及的几个地名都有了,于是‘力主黄州赤壁说’。其实团风“乌林”的发现,也不是儒科先生的功劳,而是贺亚先君之首倡。” 其中,“不是儒科先生的功劳”,此话何意?是指责,还是中伤?是为贺亚先先生抱不平?说客气点,这是是多余的话。对此,我说明两点: 1、我从来没有说是我的“功劳”,我在论证有关乌林问题时,是当着贺亚先先生已有成果分享的,黄州人都知道是贺亚先的发现(还有董子孺,见后)。我在书上所写乌林只是他的补充。 由于我对此材料的重视,特别把贺亚先有关论断“黄冈乌林”、“乌林(团风)”,附在后面的《摘要》上了,只是过于简单,未作专题单列,也没有在行文中注明,这是我的疏忽。 不过,在1995年2月至6月的《黄冈报》《〈三国演义〉电视剧与赤壁古战场》(连载)一文,写到乌林时,我是这样写的:“据贺亚先先生考证,明代李维贞《官氏墓志》载,‘团风镇古时又名乌林’。还发现一块乌林地界的石碑。《黄冈县地名志》载:‘该镇明代得名团风’”。难道这还不清楚吗? 正如我首先发现的资料,诸如《伐乌林》、赤壁主战场说、《三国演义》赤壁写在黄州、曹操已济汉津、大江浦口等等,用的人不少,其中,主战场、《伐乌林》,包括贺亚先和你在内不是都在用吗?谁注明了是谁的“首倡”、谁的“功劳”? 有谁去与人“争功”? 在公开后,这都是可以共享的资源,值得如此中伤,而不能包容一点?仅听一面之词,乱说一通,为何? 2、如果为“功劳”或邀功而去参加学术讨论,令人生畏,足见论者之心理。有幸的是我至今尚无邀功的地方,也没有要去感恩的“领导”,更没有为此立功而去升官加级。 现在有些人总爱以己之心去度人之腹,这个不好。不尊重别人,也是不尊重自己。同时,这也不是你的“功劳”,蒲圻早有人如斯说,你只不过是重复而已。 其二,冯金平先生在《回忆“新赤壁之战”》说:湖北省第四次、全国第七次《三国演义》研究会于1991年10月20日-25日在江陵召开……李儒科教授还是参与了大会(李与贺亚先、王琳祥、邱亚铃等不睦),并在会上作了《再谈赤壁与华容道》的学术发言,仍主张赤壁在黄州,华容道在鄂州。 此一括号中的“李与贺亚先、王琳祥、邱亚铃等不睦”内容,说客气点不也是多余的话吗?与学术讨论有何关系?我参不参加会是我的事,与他们何干? 正如他们在《赤壁战地考》一书中,把黄冈的黄海鹏教授、丁永淮(作家)和我三人分别“点”了一下,这是他们的事,我们年纪大了也不在乎。 学术讨论,不要把人事加了进去,那样不利于团结。 毕竟“黄州说”不是一个团伙,而是赤壁战地观点互相接近的个人。 我与贺亚先、王琳祥、邱亚铃等一直是友好,至于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学术探讨,各抒己见,无可非议。 黄州人互相探讨,交换意见,分享资源,这是一个好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