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场舞、中国大妈及其他
作者:高 齐(郧西县作协副主席)
按照相关资讯反映,广场舞好像慢慢的成为了一个问题,更有一些聪明的好事者们把广场舞变成“中国大妈”的代名词,俨然广场舞已成了老年社会来临的生活化表征。
广场舞曾经是城市街头的一个风景,现在被闹的沸沸扬扬好像已经成了城市冲突的一个源头。确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冲突,洒水泼粪、枪击狗咬,一些居民和广场舞爱好者之间开始对垒。一方要清静休息,一方要满足爱好,好像是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我不是社会学者,不会深层次的剖析并列出一二三四等等却不能马上落实的建议,只想在这里从一个普通民众角度聊聊自己的看法,就是对这个现象的直接的想法而已。
首先觉得媒体好像扩大了这个矛盾,据粗略估计,现在中国大概有一亿人在跳广场舞,但是从无孔不入、无事不炒的网络上,对居民和广场舞爱好者之间对垒事件的报道也就是那么几桩,这么庞大的人群天天都在做的事情才出了这么几件事,足以说明这种矛盾就该是个性而不是共性的。认真的查阅了这几件事件的资料,对事件始末详细分析后认为,这几起事件的主要问题出在时间和地点上,有的是时间太晚,晚上十点多了还跳得带劲儿扰了民,有的是在居住的小区内声音又太大,自然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那如果地方合适时间合适的话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比如说我现在居住的小城,这些年市政建设做的非常到位,大小广场和沿河的亲水台足够广场舞爱好者们大展身手了。每到晚上华灯初上,在宽敞的河岸旁,小城的人们有的沐浴着沿途的花草香踱步休闲,有的大步流星健走,有的驻足观看隔几百米就会有的小广场及亲水台上翩翩起舞的人们,很和谐很恬适,鲜有因广场舞而产生的纷争。我们的小城夜景也因灯光下的水波山色和起舞的人群而扬名。有心人会发现,近年来每到周末小城也是一房难求了,从邻近城市西安、十堰赶过来的游客们会很惬意的徜徉在暮色中的小城,等待沐浴在温柔的小城夜色中。而在随后节奏紧凑的拍照中,双月(两个月亮)、时空隧道、牛郎织女雕像和跳舞的人群成为主元素,小城就这样不动声乐的将赏景、健身、休闲、旅游和谐相融成游客相机里最完美的构图。小城人们在幸福感空前的同时,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说广场舞,必须说说“中国大妈”,“中国大妈”是网络上引用美国媒体调侃中国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而产生的一个新兴名词。《华尔街日报》甚至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国外只是用这个词汇来表述一次经济事件中的特殊人群,没有褒贬色彩,可是在国内却慢慢的衍变成品位低下,行为庸俗的代名词,比如觉得“广场舞”是“中国大妈”的专利,为什么呢,无外乎“广场舞”场地易得、价格便宜、器材简便,是草根平民很轻松就能参加的健身娱乐项目,特别是具有传统勤俭美德的大妈们自然成了主阵容。可是在崇尚奢侈、追求特权的扭曲价值观下,这种草根化平民化的娱乐方式却为部分人轻视诟病,难道中国大妈们不想高大上吗?
可是,我们的大妈能像英国大妈一样找个周末的下午在酒吧里点上一杯酒或者咖啡和邻居家的大爷聊上一下午么?估计不现实。以中国男人的心胸宽广程度,此事容易引发巨大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那么中国大妈能像美国大妈一样穿上本地球队的球衣和围巾,每周去看场体育比赛嗨一嗨么?好像也不可能。大妈年轻的时候大多忙了工作还要忙家庭,就算看过几场体育比赛,估计也主要是为了看几眼某个运动健将帅小伙,“本地球队”这种感情上的积淀和归属对中国大妈包括中国大爷都是没有过的。或者大妈们能像法国大妈一样时不时穿上正装去听场歌剧么?
中国喜欢听戏的大妈应该不在少数。可是现在小城市的演艺市场极度不发达,一年半载也难得有什么专业的剧团来演出。大城市虽然演艺资源充裕,却又被炒成了一桩可供矫情的“雅事”,生性节俭又不需要矫情的大妈们一定是不舍得动不动花上几百块钱去听场戏的。勤俭的中国大妈围着锅碗瓢盆转了一天将所有的家事安置好后,终于可以将那一至两个小时的时间交给自己,在音乐中找一找自己,然后双眼发亮步履矫健的再回到周而复始的劳作中。
家中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就少了歪在病床上的大妈,如果家中再有跳广场舞的大嫂、大姐,那就少了在麻将桌旁累的腰酸背疼、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沉迷、在交觥筹交错中逢场作戏、在拼命工作学习中埋下健康隐患的大嫂、大姐,福莫大蔫!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再看到大妈们翩翩起舞时,就不要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俯视着她们指三道四,也许大妈正在怜惜着你的焦虑呢!人人家中有大妈,都在大妈的庇护照顾下长大,人人也会成大妈(爷),只愿那时,还能做一个在音乐中翩跹的大妈(爷),不管是在广场还是在哪里。
2014.6.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