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425|回复: 1

[闲谈鄂南] 童力群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据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7-1 08: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力群力挺“黄州赤壁说”的十四大史料论据
童力群
2014年7月1日星期二
问:建安十三年(208年至209年初)曹操征荆州时到过江南吗?
答:回答是否定的。尽管曹操当时到江南,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但他还是没到江南来,这是有史料为证的。
1、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一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一论据是“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写道:“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日:‘……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此“先帝”就是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
辛毗进谏于黄初三年(222年),比赤壁战役晚14年。
2、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二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二论据是“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
(1)《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写道:“肃上疏日:‘……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
此“武”即魏武帝曹操。
王肃上疏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1年),比赤壁战役晚23年。
(2)曹操征讨孙权,“临江而不济”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赤壁战役;
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
(3)曹丕《述征赋•有序》云:“建安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    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颻;跃甲卒之皓旰兮,驰万骑之浏浏;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维天网之毕举;(屯)南野之旧都,聊弭节而容与;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4)显然,曹丕参加了赤壁战役。
辛毗敢在曹丕这样的皇帝面前说假话吗?
(5)魏明帝曹睿是绝顶聪明的人,运筹帷幄的能力超过了他的父亲曹丕,司马懿最佩服的就是魏明帝。
王肃敢在魏明帝面前说假话吗?
3、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三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三论据是“往者军逼,而自引还”。
阮瑀《代曹公作书与孙权》写道:
“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谷殚,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瑜之所能败也。荆土本非己分,我尽与君,冀取其馀,非相侵肌肤,有所割损也。……往年在谯,新造舟船,取足自载,以至九江,贵欲观湖漅之形,定江滨之民耳。非有深入攻战之计,将恐议者大为己荣,自谓策得,长无西患。……以君之明,观孤术数,量君所据,相计土地,岂势少力乏,不能远举,割江之表,宴安而已哉?甚未然也。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亦未必也。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越为三军,吴曾不御,汉潜夏阳,魏豹不意,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凡事有宜,不得尽言,将修旧好,而张形势,更无以威胁重敌人。然有所恐,恐书无益。何则?往者军逼,而自引还……”
“军逼”——军队逼近长江。
“往者军逼,而自引还”——以往几次战役军队逼近长江而自动返回去。
“往者”——即以往曹操征讨孙权的战役。
“往者军逼,而自引还”与“临江而不济”之义同。
曹操征讨孙权,“临江而不济”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赤壁战役;
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
4、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四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四论据是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说:“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
5、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五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五论据是“中江举帆”。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江表传》的作者是虞溥。虞溥是西晋的鄱阳内史。
内史——西晋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相当于郡守或太守。
《晋书·虞溥传》写道:“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时疆场阅武,人争视之,溥未尝寓目。”
这说的是虞溥专心读“坟籍”——古代典籍。
虞溥生于公元250年前后,比《三国志》的作者仅晚出生十几年。62岁卒于洛阳。
其子虞勃将《江表传》上呈东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诏藏于秘府。
因此,《江表传》的记载具有权威性。
“中江举帆”,然后“去北军二里余”——距离曹军约有二里半。因此,从“举帆”处到岸边(曹军水寨)的距离至少有三里半。又因为是“中江举帆”,“举帆”处只是整个江面的一半,所以,整个江面的宽度至少有七里。
蒲圻、洪湖之间(两侧之间)江面,充其量有二里半宽(华里)。
黄州、鄂州之间(两侧之间)江面,至少有三里半宽(华里)。
至于说“刮东南风”,蒲圻、洪湖之间江面,仍然只有二里半宽(华里);黄州、鄂州之间江面,至少有七里宽(华里)。
这是因为两个地段的长江水流走向不同。蒲圻、洪湖之间地段的长江水从西南流向东北,黄州、鄂州之间地段的长江水从正西流向正东。
6、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六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六论据是“备大喜,进住鄂县”。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7、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七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七论据是“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8、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八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七论据是“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
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说:“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排从汉水下,出大江,注浦口。”
以上这条记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赤壁在江北,在汉水入江口之东。
另外,“浦口”是现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道的大埠街。
《英雄记》是一部记录关于中国东汉末年的史书。内容记载了汉末军阀的事绩。作者为王粲。此书久佚。明清有辑录本,多半取材于裴注《三国志》。
又其中不尽王粲一人之作,故《旧唐志》题‘王粲等撰’。”
又名《汉末英雄记》,原有十卷。记述汉末乱世众多人物,可补正史之缺。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写道:“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在荆州的十五年里,王粲虽然未被重用,但对工作,他还是积极参与的,为刘表起草了不少公文,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英雄记》的记载具有权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7-1 08: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9、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九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九论据是杜牧咏叹赤壁的三首诗歌。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
(李善棋爱酒、情地闲雅)
城高倚峭巘,地胜足楼台。
朔漠暖鸿去,潇湘春水来。
萦盈几多思,掩抑若为裁。
返照三声角,寒香一树梅。
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
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分符颍川政,吊屈洛阳才。
拂匣调珠柱,磨铅勘玉杯。
棋翻小窟势,垆拔冻醪醅。
此兴予非薄,何时得奉陪?

齐安郡晚秋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在《齐安郡晚秋》里有“可怜赤壁争雄渡”。毫无疑问,赤壁就在齐安郡内!
齐安郡就是黄州(唐朝的每个州都要带个郡名)。州治在黄冈县地盘内。
今武汉市新洲区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黄州区,千年来都是一个黄冈县。
解放初,黄冈县分为新洲县、黄冈县。
近年来,黄冈县分为团风县、黄州区。

唐代黄州的治所原在西陵(今武汉市新洲区的城区),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黄州治所移到今黄州城址。
杜牧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任黄州刺史,他在《黄州剌史谢上表》里写道:“在大江之侧,云梦之南,古有夷风,今尽华俗。户不满二万,税钱才三万贯。”
“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东流岂不回”,乌林、赤壁面临的是“东流”的长江。因此,杜牧的《赤壁》写于今黄州,赤壁是黄州赤壁,乌林是团风乌林。
总之,杜牧确定赤壁在黄州!

唐会昌二年(842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会昌四年(844年)九月间,著名文学家杜牧任黄州剌史。
共计两年半。

特别是《赤壁》诗里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四句诗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杜牧在黄州城外的长江之滨的沙滩上散步,捡到了出土的铁戟。“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前朝”就是“周郎”的时代,也就是三国赤壁战役时代!

杜牧的《赤壁》诗,谁都不敢否认。蒲圻赤壁也摆出了杜牧的《赤壁》诗。
不能盲目的断定“黄州赤壁说”没有出土文物。
杜牧的《赤壁》诗有力的证明了晚唐就有“黄州赤壁说”需要的出土文物!

    杜牧第一个以出土文物来肯定“黄州赤壁说”。
    设杜牧842年写《赤壁》诗。
    南宋末年,谢叠山第一个以出土文物来肯定“蒲圻赤壁说”。
    设谢叠山路过蒲圻赤壁的时间是1272年。
    杜牧肯定“黄州赤壁说”的时间,比谢叠山肯定“蒲圻赤壁说”的时间,早430年!

10、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论据是“后果有赤壁之捷”。

东晋史官干宝在《搜神记》鄂县“樊山”条下写道:“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灾以火烧之,即至大雨。又以为孙权出猎,遇一姥曰:我舞阳侯樊哙母也,魏将伐吴,当助子一战。后果有赤壁之捷,因立庙祀之,名其山曰樊山。”
【见康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16卷《武昌府•山川考》。又见清光绪《武昌县志》。今人所辑干宝《搜神记》无此条】

“后果有赤壁之捷”,非常明确的写明这赤壁在樊口极近的地方。
这赤壁只能是黄州赤壁!
《搜神记》可能撰写于330年左右,与赤壁战役的208年相隔122年。
可见,在赤壁战役以后的122年里,当年邾县南侧(今黄州西南角)的赤壁一直名为“赤壁”!

11、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一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一论据是“刘备奔吴”。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写道:“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刘备奔吴”,吴国当时尚未成立,这“吴”只能是孙权控制的地方。
赤壁战役的前夕,孙权名义上控制的是整个扬州,与荆州江夏郡交界的扬州豫章郡、庐江郡,已经牢牢地控制在孙权的手中。孙权实际上还牢牢控制了荆州江夏郡的鄂县、下雉县。
长坂坡战斗失败后,刘备到了夏口,这夏口是刘琦的地盘,肯定不是“吴”。
赤壁战役的前夕,孙权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坐镇。柴桑县属于扬州豫章郡,与荆州江夏郡的下雉县紧邻,与鄂县近邻。柴桑肯定是“吴”。

据《三国志》及裴注,刘备派诸葛亮到柴桑去,刘备本人没有到柴桑去。
刘备已到江南,离开夏口“奔吴”,而这“吴”地又不是柴桑。在柴桑与夏口之间,唯有下雉与鄂县。下雉紧邻柴桑,显然不是刘备所奔之“吴”地。因此,只有鄂县才是刘备所奔之“吴”地。

从《三国志》的“刘备奔吴”,可以证明裴注《江表传》记载的“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是准确的。
从《三国志》的“权果多与备兵”可以证明刘备在樊口的兵较少——只有两千人,即可以证明裴注《江表传》记载的“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是准确的。

12、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二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二论据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
庾信在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创作了《哀江南赋》,回忆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逃难经历。他写道:“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渡。雷池栅浦,鹊陵焚戍。”
   
“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渡。”这是交叉写法,若顺写就是“若乃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阴陵失路,舣乌江而不渡。”

黄鹤之浦、鹦鹉之洲,即今武汉市。
雷池,在今黄梅县东侧。
鹊陵,即庐江舒县——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

钓台、赤壁处在黄鹤浦、鹦鹉洲与雷池、鹊陵之间,无疑是武昌钓台、黄州赤壁。
钓台,因赤壁之战后孙权建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时于此垂钓而得名,与黄州赤壁隔江斜对,位于黄州赤壁的下方(东南方)。庾信身在钓台能“望赤壁而沾衣”,这赤壁只能是黄州赤壁。

13、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三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三论据是黄州的赤壁是红色的。
赤壁,顾名思义山崖是红色的。
这一条论据最简单、最直观,也最重要。

14、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四论据是什么?
答:树立“黄州赤壁说”的第十四论据是“江水又迳赤鼻山南”。
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写道:“江水又左迳赤鼻山南,山侧临江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