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9
中士
 
- 积分
- 324
IP属地:江苏省宿迁市
|
本帖最后由 闲行芳草 于 2014-7-2 19:56 编辑
又到炎炎的到夏日,我情不自禁地忆起当年谷场上乘凉的情景-------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而且家家都住着低矮的泥草房。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夜晚更受闷热煎熬。于是,天一黑,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到生产队的谷场上乘凉。
每天,夕阳落山,早有常住在队房的几位饲养员把谷场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天黑时分,人们洗过澡,有的扛着小凉床,有的头顶一张柴席,青年妇女则大多拿张小凳子,陆陆续续地来到场上。坐着的,躺着的,望着天空繁星点点,听着池塘蛙声阵阵、树上蝉鸣悠悠,夜风徐徐,习习生凉,那情那景,那感受,确是十分惬意。此时,一天的疲劳、生活的困顿、乃至邻里间口舌的烦恼,便忘得一干二净。这对于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一天的农家来说,实在是一种肉体的放松、精神的享受!
谈到享受,听书算是乘凉时最奢侈的享受了。那时,农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乘凉聚到一起,大多是谈天气、谈年景、谈生产队口粮能分多少;或者东家长李家短的乱侃;再就是讲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听起来叫人毛骨悚然.....唯有听书算是高級的文化生活。说到听书我就想起我们庄上的“快腿“大爹‘,快腿”大爹姓季,年轻时在地主家当“赶脚”的,就是地主老爷外出办事骑着毛驴,而他紧随其后,跟着跑.,长年累月,练就了两条快腿,走起路来两条腿咯噔咯噔的,特别快,浑名也就因此而得。因他在地主家当半辈子差,见识也多,一肚子“书”:什么《刘秀走南阳》啦、什么《薛仁贵征东》啦、什么《刘墉私访》啦.......他都讲得绘声绘色,特别传神、动听。每当他讲书时,场上喧哗声嘎然而止,大家都自觉的就近择地而坐,手摇着扇子静静的听着。故事情节处于高潮时,大家心情也会随之波动。听得入迷了,越听越想听,如那一晚“快腿”大爹“缺席”,大家都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怎么办?大家就互相说谜语猜猜着一个,赢得一阵掌声,也怪有意思的。至今我还能记得当时说的两条谜语,一条是:“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算盘)另一条是:“兄弟五个人,一人一个门,要是走错了,出门笑死人。”(钮扣)
当然,也不是每天晩上乘凉都那么惬意,偶而也有扫兴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家正在聚精会祌地听“快腿”大爹讲“刘墉私访”,不知谁惊叫一声“丢点(下雨点)啦!”话音刚落,洒盅大的雨点噼噼叭叭落下来。“噢------”众人作鸟兽散,各自往家里跑。年轻人腿脚麻利还好,老年人特別是怀抱孩子的妇女可惨了,到家全身像只“落汤鸡”不说,有的鞋子都丢在烂泥里了;有位叶大叔脚也崴了,瘸了好多天……
“事每回忆皆相思”回忆永远是美好的,谷场上乘凉即便也有扫兴的时候,回忆起来也觉生动有趣;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怀念谷场乘凉的情景……
如今,家家都住上高大宽敞的新瓦房、小楼房。装上了纱门纱窗,夜晚,合家在电风扇下或在空调室里看电视,享受着现代文明。可是,不知怎的,我有时并不感到快活,准确地说不那么惬意。我曾多次走出封闭得严严实实的房间,去寻觅当年谷场上乘凉的那份妙不可言的感觉,无奈村庄上几乎家家都关门闭窗,连村道上也很少见到行人。于是,我只好独自在宅旁踯躅,默默地回味、想往,有时,不免怅然……
不过,坦率地讲,倘若现在真的叫我到谷场上乘凉,开始也许是享受,是追回失落的梦,但时间长了,不免乏味,肯定反过来眷恋合家在电风扇下围着电视机的欢乐。因为这种生活虽没有了纯朴自然的野趣,但毕竟代替的是一种富裕和享受,这不正是人们孜孜渴求的文明和进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