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33|回复: 0

周宗成揭秘红楼梦 1 红楼梦有秘可揭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5

1164

主题

4510

帖子

7514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514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4-7-3 18: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红楼梦有秘可揭  
     一些比较传统的阅者,只愿意红楼梦中有凄美的宝黛爱情故事,反感所谓的“揭秘”,说“揭秘”是鲁迅先生批评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是仔细的读来,相当多的问题不知所云,如“二十年来辩是非”、“日月双悬”、“三春”、“日边红杏倚云栽”、“中山狼”、“蠢物”等。有些内容前后矛盾,如:既然秦可卿涉淫,为何贾母又说她“极妥当”,并且说是“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贾母、凤姐对秦钟的入学那样照顾,怎么又说贾府上上下下一双富贵眼睛?妙玉既然用隔年的雨水为贾母等泡茶,怎么后来又说“隔年蠲的雨水如何吃得”?长史官到贾府索要小旦琪官,宝玉称不知,长史官挑明琪官的红汗巾子就在公子腰里,宝玉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红汗巾系在腰里是动作,但是宝玉却说是“话”,怎么解释?贾珍花银子为贾蓉买了个龙禁尉的官,怎么第十三回回目却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中秋之夜贾母要尤氏回房歇息,尤氏竟说因公爹(贾敬)之丧,三年孝服未满不能与贾珍同房,这个理由成立吗?探春注定要成为王妃,何以判词又说“勘破三春景不长”?惜春一心向佛,怎么又说三春争及初春景?像这样的矛盾俯拾即是,合理的解释是:这是曹雪芹故意卖的破绽,意在提醒阅者在此驻步,当寻幽探秘。曹雪芹在开篇就告诉阅者“将真事隐去”,还说:吾说暗语者,乃天下古今第一隐文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第五回)。之所以要写“隐文”,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反书”,它要“嫰寒锁梦”——“立汉逐满”;要“芳气袭人”——“反清惜明”。之所以要写“隐文”,是因为红楼梦还是一部所谓的“淫书”,“第一隐文也”也是“第一淫文也”,“满纸荒唐言”——满纸色故事,他的色故事大多有其政治寓意,讽刺雍正、乾隆几近极致,所以曹雪芹不得不用“假语村言”。他的假语村言就是谐音、隐喻、拆字、非正常断句(移动标点)、歇后语、半头话、偷梁换柱等暗示。红楼梦要躲避文字狱,要说黑话,用黑话喊一句两句口号容易,但是要完整的讲故事,并且在故事里还套其他几个故事,可能很少有人作到,曹雪芹做到了,也不容易——增删五次,披阅十载,他付出了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比喻在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讲了一个“送殡”——为秦可卿“送殡”;讲了个“送嫔”——秦可卿没死,扮嫔妃入宫;讲了个“送螟”——套用野史中雍正与陈阁老换儿的传说,陈阁老用儿子换回来的是雍正的女儿,送螟蛉之子。“送殡”——“送嫔”——“送螟”光从这三“送”的谐音就够难了,还要把它们串成故事,简直就是天书。刺杀雍正、传精生子、讽刺乾隆,还把色情故事挂钩政治,翻译出来就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的红楼梦,这是曹雪芹的本意吗?是曹雪芹的本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荒唐言不是一句两句,而是满纸!当然他的“荒唐言”不是傻子式的胡言乱语,驴头不对马嘴。是一种离经叛道,虽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当下的许多揭秘之所以让人有狼来了——不可信的感觉,一是思路不对:大方向错了,就形不成印证链,不能自圆其说。有学者认为秦可卿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一个女儿,或者早年在两家相好的时候,就送到曹家当了童养媳,或者生出来以后,未及在宗人府登记,就以小官员抱养女儿的名义寄养在曹家。曹雪芹就是根据这样的生活的原始资料升华为这样的艺术形象,这一结论受到热捧。秦可卿原型应该是雍正的女儿,曹雪芹把雍乾时期的关于乾隆身世的猜测写进红楼梦,把雍正拿自己的女儿(秦可卿)换陈阁老儿子写成换曹雪芹自己的儿子,但是秦可卿的存在对雍正、对乾隆都是潜在威胁,为了避免杀人灭口,贾府策划让秦可卿诈死,然后进宫为妃,达到寻刺(雍正)和寻嗣(为陈阁老寻子)的目的。因为说“秦可的原型实际上是废太子胤礽的一个女儿”大方向错了,就不能解释秦可卿为什么必须死,于是又设计了元春的告密——并且解释为“二十年来辩是非”,越错越远。还有一些揭秘不认真读原著,大量旁征博引,书文脱离;有的因为没有在破译谐音等暗示下功夫的缘故,只在皮毛上戳,隔靴搔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免不了自相矛盾。
  说到谐音,有人反感:哪那么多谐音?但是请想一想:曹雪芹在那样的年代写反清小说——不是一两句口号,不用谐音等暗示用什么,他不可能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们。他如果用谐音等暗示写,我们不用揭秘就能看懂吗?假如不是曹雪芹而是其他人说“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相信的人肯定不会多。其实人们看红楼梦的时候不知不觉也在用谐音等暗示揭秘,不然你怎么知道一张席、一束花就是暗示袭人?现代人、或者就说我们自己,哪个不是谐音的狂热之人?楼层、车牌、手机尾号和办喜事日期,都要“六”“八”“九”,忌讳“四”,喜欢的是六六顺、发、久,不喜欢“死”,其实“八”和发“发”有什么联系,不过是谐音。可悲的是这样的谐音不过是“声似”,较之曹雪芹的“逼他念书”谐音“被他撵出”、“明日在商量”谐音“每日作新娘”,简直是“小儿科”。苏东坡追求泼墨写意的神似,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欣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的“神似”的谐音是一种文学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