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举家欢 庆九儿 老爷思量
整个举人府里,因为小男儿的出世,顿时欢腾了起来。 大客厅里,灯火通明。挤挤满满的,围着一大堂人。但是,除了汪守廷老爷和抱着儿子的汪伏升外,那满堂叽叽喳喳的,尽是女声。 汪老夫人忙着给神龛前的菩萨和列祖列宗,烧香磕头。满堂的叫闹声,她也看似充耳不闻。 段巧林是小孩儿的大伯娘,手里拿着一杆十六两制的老木秤。急急叫着孩儿的二伯娘邬小云,从汪伏升怀中,抱过裹着襁褓的小孩儿,放进铜秤盘里。段巧林看都没看一眼那秤杆,就高兴地大声嚷嚷道:“哈呀,这个小侄儿真是好斤两,不多不少九斤呢!” 满堂女眷就紧跟着大笑道:“好好好,九斤,九斤!九斤好啊!” 其实她们心里都十分清楚,这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小孩儿,看上去就活像一只大老鼠,充其量也就只有两三斤的样子。但他身份特殊,是汪家举人府上,唯一的香火继承人。大家都得恭贺他,祝愿他才行啊。 用清酒洗浴过的小孩儿,大家在你抢我夺地争抢着搂抱他时,都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酒香味。 兴奋不已的汪守廷老爷,看到一家老小的高兴劲,于是就呵呵大笑道:“你们都快些去,准备好酒好菜来,今晚阖家好好地庆贺一场!”接着,又乐呵呵地对汪伏升道:“老三,你看啊,我的小孙孙,一下地来,就用酒净了身的。她们刚才一过秤,小孙孙又是九斤重,那我们就叫他汪九儿好了!” 给菩萨和先人磕过头的汪老夫人,这时候走了过来。“快把我的小孙孙,给我抱抱。”一把就从汪伏升手里,把汪九儿抱了过去。一边又在怀里,摸出一个银质的长命锁,高兴地挂在汪九儿那瘦小的脖子上。泪眼婆娑的看着汪九儿道:“愿这把长命富贵锁,保佑我的小孙子,健健康康成长!” 收拾完毕产房的牟二娘,此时也走了过来。她站到汪守廷老爷面前,笑嘻嘻道:“恭喜老太爷啊,您老人家终于盼到孙子啦!” 汪守廷老爷喜不自胜,急忙从荷包里摸出一个红包,递到牟二娘手里。“劳慰你啊,牟二娘。你给我们汪家,帮了大忙!” 接着,汪伏升也给牟二娘递去红包。同样感激着牟二娘。 汪老夫人,段巧林和邬小云也紧跟着,往牟二娘的衣兜里,放进去红包。 那牟二娘的大衣兜里,不一会儿,就装进了不少钞票。 酒菜给端上了桌子来。汪老夫人拉过牟二娘,高兴地道:“嗨,看把你牟二娘给累的。快些坐下喝酒吃菜。你看这一大群妹崽崽,哪一个不都是你牟二娘来帮着接生的。你看到我有今天高兴过么?” “嗨呀,老夫人,我也跟着您家高兴啊!”牟二娘喜滋滋的说:“明天,我就上齐岳山去,把小孩儿洗三用的东西,给您家采回来。” “嗨呀,那就真是难为你牟二娘啰!”汪老夫人笑着要给牟二娘倒酒。 直到大半夜,接生婆牟二娘,怀揣着钱,才在汪家院子两个下人的护送下,醉醺醺地归家而去。 躺在床上的桂枝,早已吃过红糖醪糟和荷包蛋。显得疲惫不堪的她,晕晕乎乎的睡着了。 汪伏升抱着汪九儿,进到卧房。他嘴里一边对着汪九儿,“幺儿、幺儿”的叫个不停。一边看着熟睡里的桂枝,在心里道:桂枝啊,我代表我们汪家,谢谢你了!你是晓得的,爹娘他们,为了盼到一个孙儿,是眼睛都望长了啊!这下好了,你给我们汪家,立了大功! 第二日早饭后,汪伏升怀里抱着一只大红公鸡,喜滋滋地沿街走下去。见到他的街坊们,都对他拱手相贺。汪伏升这是要去丈母娘家报喜。 从县城回来的老二汪伏阳,在路上遇着了三弟汪伏升。看到汪伏升那个高兴样子,就笑着问道:“老幺,瞧你这份高兴劲,难道是要去你老丈人家报喜?” 汪伏升一见是二哥回来了,就对着他高兴道:“二哥,你回来得早啊。是的,桂枝她昨天夜里生了。我这正是去老丈母家呢!” 汪伏阳看到汪伏升手里的大红公鸡,就知道举人府里添了男儿。他竖起大拇指对着弟弟笑道:“老幺,还是你有本事啊!我们汪家,从此后继有人了,哈哈!” “哥,你还是快些回家去吧,爹娘他们也正高兴着呢。我过一会儿之后就回来。”汪伏升边说笑着,就继续朝前去了。 汪伏阳好似自己得了儿子样的,显得十分的高兴。他一边走路,一边就哼起了小调来: 脚踏一步,子孙享福。 脚踏二步,代代发富。 脚踏三步,金银满屋。 脚踏四步,万年牢固。 …… 回到举人府的汪伏阳,没有急着先回自己的家门。他径直去到父母的房里。一来,要去向父母汇报,汪家白酒在县城和相邻集镇的销售情况。二来是要进去,先给父母道一声平安。 汪伏阳才踏进门,汪守廷老爷就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对着汪伏阳哈哈大笑道:“老二啊,我们汪家,终于有孙子啦!桂枝她给我们家,生出来个宝贝孙子了呢!” 汪伏阳笑着道:“这是大好事啊!我刚才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三弟的。哎,终于没有让您老人家失望啊!” 汪守廷激动的说:“我总是在想,我老汪家世代忠良,与邻友善,怎么就会绝后呢?” “那是、那是的。”汪伏阳说着,又问父亲道:“爹,娘她老人家去哪里了?” 汪守廷笑着道:“你娘她还能去哪里,自从昨晚桂枝生了孙子后,你娘就一直陪着桂枝和孙子,高兴着呢!” “爹,那我就先回自己屋里去一下好吗?”汪伏阳想先回自己房里,放下包袱再说。包袱里有他去各处收回来的货款。这钱,待会儿得交给汪老夫人保管。 “去吧,去吧!都有这么些时日没有回家来了。也是该先回屋去看看的。”汪守廷笑着挥挥手里的大烟棒。 待汪伏阳走后,汪守廷老爷就又坐回太师椅上,独自沉思起来。 在柴岭场的汪家举人府,算得上是一户中等偏上的殷实人家。汪守廷的曾祖父,曾经中过前清的举人。因而人们也将汪家院子坐落的地方,叫做举人府。到汪守廷这一辈,因为朝廷的昏庸混乱,外夷的入侵,世道就混乱不堪起来。年轻时候的汪守廷,本来还想遵从家训,秉承诗书人家的门风,准备大展宏图一番的。可由于他是家中独子,父母便担心他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就要远走高飞而去。汪守廷在县城读完五年私塾后,也就随父母意愿,遵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回到举人府,跟随父母经营产业。汪家主要是靠煮酒和养猪,慢慢发展家业的。到汪守廷十八岁的时候,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进了齐岳山下打落坝的王氏女为妻。夫妻二人,在还没有进入民国时,就已经生养下三儿两女。如今,因为自己和妻子都还健在,所以就没有让几个儿子分家生活。全都住在这个祖传下来的四合大院中。 大儿子汪伏太,当年还在武汉读书时,就参加了什么新军。直到伏太娶了他老师段先生的女儿段巧林,在那边生了三个女儿之后,才逃难般的,将几娘母送回了举人府里来。当时,汪伏太带着段巧林母女们回家来时,汪守廷就对汪伏太破口大骂。骂汪伏太在外边,花着家里的钱,骚搞谈情的,却不好好读书。在混得衣食无着落时,又想到有个家来。汪伏太叫父亲给骂得低眉顺眼的,可他只是哀求父母,收留下段巧林母女四人。汪守廷嘴里骂归骂,可心里想着,手心手背都是肉长的,既然伏太领着媳妇和孙女们回家来了,不收留下她们,怎么说都是没有道理的。可是住在家里的汪伏太,整日里唉声叹气不住。总说这样庸庸碌碌的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汪守廷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问伏太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可他就是不说。只好私下里问儿媳妇段巧林。段巧林就向公婆如实道来:还在汪伏太读书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父亲的鼓动下,参加了孙先生的同盟会。当时父亲已经是同盟会里的高级成员,所以伏太就高兴的答应了。可是在武昌首义后,孙先生接着就讨伐袁世凯。讨袁失败后,父亲就在学校被秘密逮捕了。半个月之后,就在汉阳门外,被军阀斩了首级。军阀还经常到学校里来,清查余党。每天都要带走几个。汪伏太只好辍学,领着一家老小,过起了逃亡生活。两年之后,伏太将段巧林母女们,安顿在汉口的姨母家后,就不管不顾的南下而去了。音讯全无的走了三年后,伏太又带着身上的三个枪眼,再次回到家来。伏太说他加入了贺龙的队伍,而且已经是一个排长了。他说他回来的目的,就是要将我们母女们,送回鄂西的老家去……汪守廷听了儿媳段巧林的讲述,才明白伏太已经参加了革命。汪守廷就和老妻王氏商量,既然伏太有他的志向,也就不可能把他给困在家里,还是让他出去好了。在三年前的一天夜里,汪老夫人叫人备下酒菜,专门把三个儿子和儿媳妇,叫到一处。在酒桌上,汪守廷宣布:汪伏太继续出门,参加革命去;汪伏阳负责管理汪家酒坊的原料采购和白酒销售;汪伏升在家里,负责汪家白酒的生产。有了父母大人的这句话,汪伏太第二日就告别一家老小,又去寻找他的队伍去了。 二儿子汪伏阳,不满二十岁的时候,便和下街邬裁缝的女儿邬小云结了婚。汪伏阳虽说在读私塾时,功课总是不好,经常挨先生的板子。可他却有一副天生的怪脑子。鬼点子多,说话伶牙俐齿,做事也风风火火的。这些年下来,邬小云给汪伏阳生了四胎,可惜个个都是妹崽崽。平常在外,眉开眼笑,胡吹乱说的汪伏阳,一回到家里,看到几个叽叽喳喳不停的女娃儿,就面带了愁容。邬小云也就觉得,好像亏欠了汪家什么的,在公婆和丈夫面前,总是低眉顺眼,从不多言多语。 三儿子汪伏升这个人,生性老实得不行。读书的时候,成绩老是一般化。平常少言寡语,但做事却踏实认真。自从与祝桂枝结婚后,桂枝也是一连给汪家生下来三个妹崽崽。汪伏升也便和兄嫂们一样,总是觉得对不住汪家的列祖列宗。一再地鼓励着桂枝继续生养下去。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这第四胎上,早产出汪九儿这个宝贝儿来了。 多年来一直覆盖在汪家举人府上的阴云,因汪九儿的到来,散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