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7-10 17: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借文字力量与死亡抗争
编前语:当生命走到悬崖边上,当亲情面临生死离别,当热爱成为一曲悲歌,又壮志未酬时,你会做些什么?梁子湖区太和镇中学教师张先胜是这样做的———他扛着一面文学的旗帜,与死亡顽强抗争,用绚丽的文字,打造着人生理想那繁花似锦的春天。
一支笔头,寻找人生的光芒
今年50岁的张先胜是一名乡村教师,他已经在太和乡村学校执教整整30年了。
1983年,刚满20岁的张先胜高考失利,在那个靠高考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年代,一辈子勤劳俭朴的父母二话没说,要他重返校园,复读再考。
张先胜返回学校,又开始了苦读,期待来年考取理想的大学,实现全家人的梦想。就在他努力攻读的时候,村里找到他,村办的上洪小学因没有老师,已经停课了,希望他去帮忙代几节课。张先胜的同学先后考上了大学,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前途无量,如果到小学教书,就注定一辈子留在了乡村。
他想了好几天,睡在床上听到村里孩子们的喧闹声,因没有老师,这些孩子连上大学的梦想都早早破灭了。
20岁的他决定留在村里,当上一天只挣六个工分的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是背米袋子上课的,极低的收入,极为闭塞的生活环境,他也自卑过、动摇过,他的作文写得好,喜爱文学的他,一直有着美好的理想———考上大学学中文,一生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
他多次有过复读考大学的念头,可是,那时候的乡村小学老师缺乏,他一个人带了多门课,这一走,对孩子的影响太大。多年来,他就这样咬着牙守在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守了24年,其中当过上洪小学、新屋小学的校长。在贫困的年代里,张老师常常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辍学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不少已经考上了大学。看到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向更高远的天空,心有不甘的张老师就释然了,学生的出息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乡村的讲台与生活的理想相差千万里,上课之余,张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多年来笔耕不辍,用一支笔头,寻找人生的光芒。
业余笔耕,作品散发泥土的芬芳
当张先胜站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时,那时候的上洪村还没有电灯,有了电灯后,又常常停电,张老师的许多文章,就是在小小的油灯下写成的。乡村孩子的笑脸,乡村的春夏秋冬,乡村的凄婉与美好,乡村的田野和花草,都成为他笔下寄托感情的天使。他的文学创作主要以乡村生活为主,从千字散文写起,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杂志和报纸上发表,从1991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已发表散文作品20多万字。
2006年,随着张先胜的生活积累和阅历增长,20年的练笔让他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他开始创作小说。有一天,他在与农民闲聊时,听到一个梁子湖人民在抗战时期发生的真实故事,触动了他的心灵,当即灵感再现,经过数日构思,用梁子湖抗日为背景,取材于这个真实的民间抗日事件,创作了8万字的小说《桐花满江南》。从这以后,张老师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小说的创作道路,他先后创作了反映农村青年婚恋生活的小说,反映乡村老师生活的小说作品,2007年12月,张老师的第一本小说集《桐花满江南》出版,深受好评。
文学是一个安静而专心的事业,用心写就的文字从来都充满了辛酸和绚丽。在乡村生活的张老师,很难把自己的生活与文学融合在一起,他在反复投稿与退稿中艰难前行。他看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巨大历史变迁,看到乡村改革的优势与弊端,在农村题材的小说十分冷场的时代,他以一个写作者的良知和责任,决定创作一部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
经过一年构思、五年写作,长篇小说《红枫林》完稿,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以梁子湖区的乡村为背景,创作了一个锐意改革的农村青年人物,文中对乡村青年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农村改革中的短处和弊端进行无情的批判。小说笔法老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然而,就在张先胜潜心文学创作的时候,他的生命却已如烛光,正在慢慢熄灭。
文学引路,与死亡来一场赛跑
2008年,梁子湖区政府准备写梁子湖区史志,张先胜承担了这项工作。
编写史志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忙于在各个单位搜集资料,然后回办公室整理、编写。这期间,张老师感觉肝部隐隐作痛,他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一天,他突然昏倒在办公室里。经检查,他已患上严重的肝硬化,医生告诉他,生命正在危险的边缘。拿着医生开具的病情通知单,在医院住了一天,开了一点药之后,他就要出院,妻子劝他住下来,他说:“我的病情危急,要快点编完史志,才对得起生我养我的梁子湖,也对得住自己的生命。”就这样,张老师一边就医一边继续编写区志,身体每况愈下,而他的同事和领导,没有人知道他的病情,大家只看到他每天都在奋笔疾书。
2013年,张老师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可是他却一直顶着不去住院治疗,一是因为家中有三位70岁的老人要赡养,一双求学的儿女急需用钱,二是因为史志的编写要加快进度。他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白天黑夜加班写作,妻子不让他把史志带回家写,他说:“肝病随时会夺走我的生命,我要在有生之年把史志写完,写好。”2013年9月,他病得不能起床,妻子再次把他逼进了医院,可是夫妻俩却拿不出一分钱交住院费,在他生病的那些日子里,没有工作的妻子到处借钱,已经实在借不到了,妻子说:“向文友借吧。”张先胜接过电话,无语泪流。
文友们听说他需要钱用,便迅速送来了资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张先胜感慨万端,在文学的世界里打拼多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还有梁子湖区文友们的爱与鼓励。
在他写作沮丧时、得意时、成功时,是文友们与他分享,共担喜悦和忧伤。他对文学创作的不懈努力,影响、团结和带动了梁子湖区的文学创作,一大批梁子湖区的文学爱好者纷纷拿起笔来,他的文友朱营珍发表了中篇小说,文友李名发也在文学网站小有名气,梁子湖区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报刊上、网站上都有他们的作品……文友们一天天成长进步,而张先胜却一天天在靠近死亡,医院宣布他的肝脏已经失去功能,他唯一能活下去的办法是换肝。巨额的医疗费让他沉默了。面对医院宣布的死刑,他回到单位后更加专心写史志,写到梁子湖的村庄,他饱含着深情,用最热烈、最痴情的语言描绘美好的家乡。写到梁子湖的水、梁子湖的山、梁子湖世世代代勤劳勇敢的人民,他常常泪湿衣衫,他爱着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民,肩扛着他痴迷的文学事业,与死亡赛跑。
去年年底,100多万字的《梁子湖区志》终于写完,上交市史志办审核。这部书的每个字、每个标点,都是他的欢乐、他的悲伤、他的歌唱、他的哭泣。
(转自2014年7月2日《鄂州日报》 记者:胡雪梅 王德静 通讯员:朱营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