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 童力群 2014年7月12日星期六 内容提要: 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十二月初一,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吴主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有误。《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是正确记载。 关键词:火烧赤壁;无关;蒲圻。 一、赤壁战役的起止时间及范围 赤壁战役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 其时间,从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七月到年底。 其范围,以荆州的南郡、江夏郡为主,以扬州九江郡的合肥、当涂为辅。 赤壁战役包含如下战斗:中庐战斗、临沮战斗、宜城战斗、长坂坡战斗、汉津战斗、烧排战斗、赤壁初战、合肥战斗、当涂战斗(当涂即今安徽省怀远县,在合肥之北,在蚌埠西侧。)、赤壁战斗、乌林战斗、华容战斗。 赤壁战斗,俗称“火烧赤壁”,是赤壁战役的关键战斗。 二、《三国志》三纪传叙述赤壁战役 (一)《武帝纪》叙述赤壁战役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道:(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1] (二)《先主传》叙述赤壁战役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写道:(建安十三年)“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2] (三)《吴主传》叙述赤壁战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写道:(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3] 三、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以及该年“盛寒”季节 建安十三年有十三个月,比平年多了个闰十二月。[5] “盛寒”与“隆冬”义近,时在“三九”左右。 “三九”是冬至后第三个九天。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初一(208年12月25日)是冬至,其后第三个九天是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七日(209年1月12日至20日)。 建安十三年的“盛寒”应包括该年十二月、闰十二月。 四、赤壁初战在“盛寒”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道:“瑜曰:‘……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4] 五、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 ——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 《后汉书·孝献帝纪》写道:(建安十三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5] 这写的是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208年10月27日)有日食,曹操率领水军讨伐孙权,周瑜在乌林、赤壁打败了曹操。 《后汉书》对赤壁战役的记载极其简略,范晔将赤壁初战写成了赤壁决战。不过,范晔记下了曹操正式出师讨伐孙权的日期是十月初一,而且这一天非常特别、令人难忘——有日食。 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可走夏水进汉水转到长江,亦可直接走长江。 其目的地是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对面的沔口(今武汉市汉阳)。 沔口在江北,夏口在江南。 曹军挺进速度按下水顺行每天150里计算: A、走夏水进汉水转到长江,从江陵到沔口,其水路是600里。下水顺行得4天。曹操十月初四可到达沔口。十月初五。诸葛亮在夏口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接着,诸葛亮作为使臣去游说孙权。“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6] B、直接走长江,从江陵到沔口,其水路是956里。下水顺行得7天。曹操十月初七可到达沔口。 六、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 ——“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道:(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7] 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是先到巴丘后到赤壁。 设曹操十二月初一从江陵出发。巴丘距江陵有150里。设曹操走了两天,即十二月初三到达巴丘。 七、“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时到过江南吗? 回答是否定的。尽管曹操当时到江南,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但他还是没到江南来,这是有史料为证的。 《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写道:“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日:‘……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8]此“先帝”就是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 辛毗进谏于黄初三年(222年),比赤壁战役晚14年。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写道:“肃上疏日:‘……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9]此“武”即魏武帝曹操。王肃上疏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1年),比赤壁战役晚23年。 曹操征讨孙权,“临江而不济”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赤壁战役;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 “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是解决“赤壁战役主战场”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因为有利于“蒲圻赤壁说”的巴丘在江南。 曹操根本没到江南,因此,这个巴丘就不是赤壁战役里的巴丘。 【赤壁战役里,曹操在巴丘做的两件事载于《三国志》:一是派遣张喜部骑兵去解合肥之围,一是烧船。】 持“蒲圻赤壁说”的先生们始终对“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一句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八、张喜出发的“巴丘”是云梦泽 建安时期有三个巴丘: 一个是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之巴丘。 一个是巴丘湖(云梦泽),在今湖北省潜江县、监利县、仙桃市、洪湖县之交界处,位于江北。【曹操水军训练基地】。 一个在今湖南省岳阳市,由山而邸阁,位于江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喜救合肥。”[10]此巴丘是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吗?答曰:非也。 后名为巴陵的这个巴丘,位于江南。《水经》写道:“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水经注》写道:“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11] 今岳阳在城陵矾(洞庭湖入江口)南10公里处。城陵矾在江南,岳阳(吴之巴丘邸阁城)更在江南。 既然曹操在赤壁战役中没到过江南,那么,《武帝纪》记载的赤壁战役中曹操所“至”的“巴丘”,就不是当时被称为“巴丘”而后被称为“巴陵”、“岳阳”的巴丘。 《武帝纪》中的“巴丘”,是哪个地方呢? 《尔雅·释地》:“十薮,楚有云梦。”东晋郭璞注云:“今南郡华容县(童注:今湖北省潜江县东南及其附近一带。)东南巴丘湖是也。”[12] 【郭璞所在的东晋,其华容县的方位与汉末建安时期的华容县完全相同。今湖南省华容县,得名较晚——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南县为华容县。】 南朝宋的刘徵之《永初山川记》写道:“云梦泽一名巴丘湖,荆州薮。故魏武帝与吴主书云:‘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便失道。’”[13] 可见,建安年间的巴丘湖名云梦泽,其方位在今潜江县东侧,其范围跨今几个县,当时与汉水相通。 综上所述,张喜出发的巴丘是云梦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