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22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这是中国南方唯一一个集中供暖的城市。
每年冬天,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粗硕的钢质管道,都会沿着城市中时常干涸的一条径流,把暖气送到数百座老厂房、学校、医院和职工宿舍里。
近半个世纪前,为了在“大后方”建设中国二汽(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来改名为“东风汽车”),数万人从国内各地举家迁入湖北十堰这个深山小镇,其中位于吉林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就贡献了全厂1/3的干部和技术骨干。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为壮观的一次产业迁徙。
直到今天,这座城市的大多数居民都还是来自于东北、山东的汽车工人和他们的后代。因此,供暖管道作为典型的北方特征,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但在十堰市高新区白浪中路的一个新小区里,37岁的唐银耀却享受不到这种福利,2010年春节一场大雪不期而至,他和家人全靠空调取暖。
传言终于在2006年5月成为现实。继2004年在襄樊设厂后,东风汽车正式“迁都”武汉。随之而来的是,历来是企业福利之一的供暖管道,没能再往前几步通到唐银耀家所在的新小区,尽管作为东风汽车客车部的技术工程师,他已经为这座城市曾赖以搏动的“心脏”服务了近20年。
如果不是东风汽车的存在,十堰或许只是一个镇而非一个市。曾在行政上隶属湖北省郧阳地区郧县的十堰“镇”,北有武当山,南有神农架,据说上百年前,人们在秦巴山中的百二河和犟河上筑起十座堤坝,蓄水浇地,“十堰”因之而得名。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个地方比较形象的说法依然是:只有一间打铁店,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足以传遍整个小镇,这就是十堰全部的工业基础。
1968年东风汽车这个国企巨无霸的到来,不仅为当地输入数十万外来人口,带来了庞大的就业需求,还拉动了整个城市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至今这一行业仍然是十堰引以为豪的资本和未来发展的基石。
更令外地人咂舌的是,当时在这个弹丸之地,重点高中就有3所,三甲医院就有4所,其中不少是冠以“东风汽车”名义的子弟学校和附属医院,与省会城市武汉相比毫不逊色。
正因如此,到上世纪80年代,十堰在全国小康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六;上世纪90年代,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揭晓,十堰排名第22位,与武汉、西安、郑州等历史名城分庭抗礼。即使在2006年,十堰仍然在全国各城市经济排名中位列湖北省之冠。
伴随着东风汽车总部的搬迁,这座因车而建的城市失去了什么?或许不仅仅是无形资产、投资热情,以及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溢出和税费减少等等这些看得见的东西。
财经作家汪在满在他的《中国城市命运》一书中这样写道:前些年,湖北省的“武汉城市圈”把十堰排除在外,后来的“一江两线”把十堰作为“汉十线”的尽头,在湖北省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十堰日益落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尽管日子艰难,但当时的市委书记赵斌一直对自己的“拳头论”深信不疑,就是以“山、水、车”为依托,用好武当山的旅游资源,整合南水北调所连结的京津经济圈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继续保持汽车和配套产业地位。在2008年湖北“两会”上,十堰市委书记赵斌当选为湖北省副省长,这似乎表明了十堰市在湖北的地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济。
事实上,就在东风汽车总部迁出当年,十堰市全地域财政收入仍然同比增长18.3%,其中主要是县域经济尤其是水电产业对税收的增长拉动,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
至于武当山,这个在1984年就提出要修建机场的地方,终于在26年后等到了好消息。2月23日,十堰市发改委人士透露,十堰武当山机场场址已获国家民航局批准,将于今年开建,力争3~4年完工。
或许在未来,唐银耀可以憧憬的不仅仅是暖气供应。(胡家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