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守望精神家园 于 2014-7-15 11:05 编辑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传来的智慧之音,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某位老师的导读课上。彼时心旌动摇,感触颇深。庄子大概想不到,自己在两千年多前也许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两千年后还有人受其启发,陷入沉思。不过,我想自信智慧如庄子,一定很清楚自己说的话的重量和影响力。
我很喜欢这句话。读着读着,就很自然地想到小学时候学过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名言。想那悬崖峭壁,嗜欲浅至竟无,所以孤绝千仞,峭拔万丈,遗世独立,卓尔不群。想必出自大自然的神来之手,斧砍刀削,塑成悬崖峭壁令人望而却步的冷峻面庞。他就这样清冷孤傲地矗立着,让人捉摸不透,让攀登者不知从何起始。斧砍刀削,砍削掉多余枝蔓,天空海阔,无所欲求,无所羁绊。他以这样亘古不变、冷酷沉默的面貌,面对所有的沧海桑田。我们既不知其欲望所向,自然无法窥其弱点,也就无法战胜。悬崖峭壁以其冷峻面容示人,却原来得了最大天机,不仰望则不知,不细思则不明。
高中时十分喜欢摘录那些清词丽句,还记得曾经摘录过仓央嘉措的一段诗:
“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五步就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嗜欲太深,心事过重,即使天堂隔你仅一步之遥你也永远够不到。立地成佛,是需要一刻顿悟的契机的。我想在你放下嗜欲的瞬间,那便是立地成佛了。弘一法师李叔同也因一朝顿悟,弃绝一切俗世的声名荣誉,从此青灯苦卷,潜心参禅悟道,终于修成一代高僧。我想当年凡俗如我们的李叔同在拜谒佛殿的时候,穿过经殿的香雾和诵佛声,看过了那么多尊佛,一定受了某道隐秘的佛光启发,大彻大悟,立地成佛。李叔同从凡俗的李叔同度化为弘一法师,那道使他顿悟的佛光就是契机。他有心,佛有缘,心缘相遇,他便够到天堂了。
尝与二三故友去归元寺观览,看过几千几百尊佛,竟终无渡缘,未得见佛光而顿悟。这本也不足为奇。像我这样心事过重者,如何见得那倏忽即逝,缈若惊鸿的难遇灵光呢。我想要放下也做不到,想要顿悟自是不能的。想想那些立地成佛者,究竟要放下多少,才能让脚步轻巧,心境岑寂。
我有一个朋友前阵子去了青海拜谒塔尔寺,因此得以瞻仰高原藏传佛教盛况。问他穿过檐外的菩提树荫,看过那么多佛殿,谒过众多神佛,有没有在哪一刻得到顿悟。他笑着说没有,说怎么会这么容易。我想也是,顿悟若是这般便可以,那么这众多的善男信女和教徒倒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看他发给我的照片,见一众教徒皆姿势一致的匍匐在地,虔诚祷告,真的叫人肃然起敬。我做为观者,都被感染了,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前方跪拜的神圣的精神和信仰似的——虽然说我并不信教。最令我震撼的一张照片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安静地跪拜在圣殿外,而彼时阳光照耀着宁静祥和的菩提树,阳光仿佛就是佛光,在菩提树叶上静静闪耀。人的心灵也得到宁静。听朋友讲,他说听说还有不少人从青海的寺庙一路三跪九叩地去西藏朝圣。一路不知跪坏了多少次膝盖,磨烂了多少双鞋。更有那广袤无垠的雪山草地,那么漫长阒静的孤单。想想看,如此漫长的朝圣之路,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到达的,但是对于那些拥有坚定信念的虔心教徒来说是绝对可以到达的。他们凭着自己的信念,摒除杂念,一往无前,除死亡,无所阻挡。除终点,未有他顾。我心里深感叹服。
心一,定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没事就写字。常在纸上写“佛”、“道”、“禅”三字。没有原因,只是觉得写的时候,心平如镜。我本凡俗,只这些字外在的形尚看不出玄机,况其内里乎?我一直不够聪颖,悟不透很多事情。写字也仅求静心黜恶,未曾祈望会有他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清淡的东西。也许是在某一天忽然明白,繁华终会落尽,未免心里有太大落差还是不去追逐那些繁华,早早归于平静的好。也许也没有什么原因,只是隐约觉得越是淡的东西里越是寄寓着深深的思考,为那种淡和寻常着迷。常饮白水,吃清水面,偶尔嚼白米饭,穿简单素色衣裙,过没有太多想法的生活,安于此。曾于某天吃自己煮的清水面时忽生感慨,在QQ上写过这样一条心情:
用心享受一碗清水面的质朴馨香,用心体验生活的本真自然。想来,我认真地吃一碗白米饭还是几年前。那时候正上高中,打一碗白饭,心无杂念般的认真咀嚼米饭,感觉心里恬静安然。现在依然爱饮白水。只是偶尔想起来,总会觉得有一点偏离。似乎偏离了从前的自己。要说出什么来又说不出来,不知道这种偏离是什么。忽然好想感谢这一盏清水面,一杯白水,一碗白米饭,让我回归。生活的料,加得多了,何尝不容易变了本心。找一找,哪一盏面里,哪一杯水里,哪一碗米饭里,你能找到最质朴从容的自己。
后来又刚好听到陈老师讲的这句“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感觉多么契合。原来我们无法表达的东西,庄子早已替我们说出来了。我的有所感,竟像有点领悟庄子神思的意思。在这样喧嚣浮躁的生活里,如果哪一天不小心迷失了,也许再读一读这句话,喝一口手边的白水,或可找回也说不定。
作者:董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