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618|回复: 1

[闲谈鄂南] 武汉市河道变迁与商业中心的转移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7-15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武汉市河道变迁与商业中心的转移
赵 艳   杜 耘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武汉 430072)
【童力群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转载】
    摘 要 武汉市商业中心经历了由武昌——汉阳——汉口的迁移过程,其转移与历史时期河道变迁关系密切。鹦鹉洲的存在、发展和灭亡是武昌南市曾经盛极一时而后又衰落的因素之一;刘公洲的出现使汉阳一度成为武汉的商业中心,新鹦鹉洲又为清代汉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成化年间,汉水下游入江口移至龟山以北,为汉口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  武汉市;河道变迁;商业中心转移
武汉三镇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江、汉水有着密切关系。长江和汉水是联系武昌、汉阳、汉口的自然纽带,同时武汉三镇又因而彼此隔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有合,直到1949年5月解放以后,才真正在行政上、经济上、城市建设上成为一个有统一规划的整体。
从历史上看,武汉市的商业中心,经历了由武昌——汉阳——汉口的迁移过程,当然这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然而河道变迁对商业中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历史时期长江武汉河段的演变
1. 1.沌口至龟、蛇山河段的历史演变
根据2000多年前我国早期关于江河地理的系统著述《水经》及《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及沉积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得知,这一河段当时是以叹洲、 鹦鹉洲为江心洲的分汊河道。
两洲均在梅家山和蛇山之间,叹洲位于鹦鹉洲上游。
三国、南北朝,江水进入蛤蟆矶后主泓线位于汉阳一侧,过梅家山节点后,主流走叹洲右汊,其后主流又走鹦鹉洲左汊,最后进入龟、蛇山节点。
唐宋时期,气温比今稍高,长江水量有所增加。上段主流发生摆动,摆向南岸,鹦鹉洲右汊失去夹江性质,汊道日益拓宽,变成主汊。鹦鹉洲遭受冲刷,洲面较前期缩小。
宋元佑八年( 1093年)在汉阳南纪城外,涌出一个沙洲,《汉阳府志》载: “宋元佑八年有沙洲涌出,名刘公洲,在汉阳南纪门外,东临长江,西靠夹河,明嘉靖渐沉落”。
宋时,江中两沙洲并列,形成分汊河道。直至宋以后,明清时期,鹦鹉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主流走右岸后,鹦鹉洲迅速坍塌。而靠武昌岸边有沙洲并岸和边滩淤积,导致岸线外延,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沙洲也逐渐靠岸。
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年)左岸的刘公洲逐渐陷落于江。
此后,鹦鹉洲也于公元1640年陷落于江。
鹦鹉洲的出现和消失,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江武汉段的主流线的摆动。
从东汉末年到明代中叶,当主流线由武昌一边向汉阳一边摆动时,泥沙受到冲洗,鹦鹉洲就消失了。
继刘公洲沉没于江200年后,左岸又淤起一沙洲,初名补课洲,后又改名鹦鹉洲。
   由上可知,历史上这一河段洲、滩变化较大,曾出现过叹洲、鹦鹉洲、刘公洲等江心洲,现在江中仍有白沙洲和潜洲,河型经历了单一分汊——多分汊——单一分汊的周期性变化。
1. 2.汉水入江口变迁
    2 000多年来,汉水入江口几经变迁,根据《尚书·禹贡》、《尔雅·汉南》、《水经·沔水篇》、《汉阳府志》、《明史·地理志》等古文献分析,整个变迁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沙口为汉水主流入江口;
汉唐时期,主要入江口仍在龟山之北;
从唐中期的9世纪初至明中期15世纪中叶约600年间,汉水从龟山以北移至龟山以南,后又回至龟山之北;
两宋时期,龟山南北两口并存,两分流时有强弱,南宋以后,南支渐强,逐渐形成汉水主要入江口;
元代及明初,汉水下游南汊逐渐加强,汉水入江水道在龟山南麓注入长江.明成化初年,汉江大水,现舵落口与郭茨口段裁弯取直,北支冲开,汉水经由龟山北侧奔流而下,开始南北两支并存,以后南支逐渐淤塞(见图1)。
明中叶以来,由于人类修筑堤防、围滩围湖垦殖,控制了水流,汉水逐渐固定在龟山北侧今南岸[1]咀入江,南支故道则被填平为市。
这种形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同时,舵落口至郭茨口段裁弯取直后,迂回约40 km的弯道成为废弃河道。
牯牛洲上下两段汉水故道,地势低洼储水成湖,称后湖,后淤浅和肢解,形成今日汉口北部湖泊众多的低洼平原景观.
                           图1 汉水入江口改道示意图
2.商业中心转移与自然成因
根据考古资料,武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居民点。
这些居民点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地带,以求得居住的安全,但直到战国时期仍然是沼泽密布,芦苇丛生,虽有居民点零星分布在丘陵上,但大多数尚未开发,特别是汉口,当时还是地势低洼的水网地带。
发展到今天, 武汉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此期间,武汉的商业中心也几经变迁。
2. 1.武昌南市的兴衰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孙权从建业(今南京)迁都鄂城,取“因武而昌”之义,将鄂城改名武昌。
今之武昌,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江夏县。
明清两代,武昌府和江夏县同时设治于现在的武昌城。
民国建立,废府留县,江夏县改称武昌县,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
武昌据有长江中游的重要位置,西可以捍卫长江上游,东可以控制长江下游,在军事上举足轻重,武昌一开始就以一个军事重镇的面貌出现。
由于城墙具有防御洪水的作用,武昌居民以水路交通为主,所以武昌在长江流域的物质交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昌在唐代已是重要港埠,到了南宋初年( 1133~1279年) ,武昌江岸至鹦鹉洲一带,更发展成鼎盛的商都。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武昌市场的繁盛情况,他形容说:“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
钱塘即浙江杭州,建康即江苏南京,是当时著名的大都会,陆游把武昌与之并列为三。
文中特别指出南市,南市在武昌南门外,今鲇鱼套附近一带地方。
在陆游之前,南宋另一个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中曾有记载,“鹦鹉洲前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可见武昌南市商业港口当时的繁荣程度。
到明代,这里一直是武汉的商业中心。   
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港口依赖沙洲所形成的江湾,作为船只停泊之所,武昌南市的出现与繁荣得益于鹦鹉洲的存在。
在龟山和蛇山之间,长江大桥断面最窄处为1060 m,南面的鲇鱼套江面为1300 m,到了白沙洲头,江面约为1700m,宽度增加了60%;从蛇山而下江面又逐渐加宽,徐家棚两岸约为1200 m,到了青山港附近宽达3880 m,武汉市区段江面狭窄,水流急,冲刷力大,泥沙不能停积;而它的上下游,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容易堆积, 日积月累,形成沙洲。
在武昌、汉阳之间的江中出现了鹦鹉洲。
鹦鹉洲何时形成,文献上缺少记载,至迟在东汉末年,已出现在大江中,它使长江水道分为两股,北股水道靠近汉阳,南股水道靠近武昌。
在古代,水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帆船.长江水面广,深度大,遇有大风大浪常有翻船的危险,因而避风港是很重要的。
江中出现了沙洲,不仅可以避风浪,便于抛锚停泊,而且距城区较近,货物销售方便,所以鹦鹉洲就成为商船停泊的集中地。
而靠近武昌的南市,距鹦鹉洲最近,就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唐宋时期内地贸易的复兴,把大量的都市人口吸引到了商业上重要的江汉二水汇合处。
经过唐、宋、元、明四个朝代1 000多年,南市长期是武昌的商业中心。
可是到了明朝末年,河道主流线向汉阳一边摆动,泥沙受到冲洗,鹦鹉洲淹没以后,江上船只失去了这个避风港,乃转而停泊在大江北岸靠汉阳的江边,盛极一时的南市,也随之衰落。
之后,随金沙洲、白沙洲的淤[2]起,武昌南市曾再度繁荣,但二洲的消失、 靠岸又使之再次湮没,从此再未兴起 ,商船移至汉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7-15 22: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2. 2 汉阳的兴起
汉阳和汉水的关系特别密切。
汉阳因在汉水北面而得名,通常水的北面,山的南面,得日照多的地方称阳,但现在的汉阳实际上在汉水的南面,按照水南为阴的命名惯例,汉阳应改称汉阴,但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所以汉阳城的名称沿用至今。
武汉地区的商场在宋元以后,从武昌转移到了汉阳.长江流经武汉的位置未变,但商业中心则出现从南岸到北岸,又由北岸自西南向东北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汉阳南门一带以及从东门到汉水入江新口一带最为繁盛。
宋胡寅《南纪楼》诗形容汉阳商业及繁盛说:“平时十万户,鸳瓦白贾区,夜半车击谷,差鳞衔舳舻”。
“白贾区”指一般居民居住的地区,舟车来往,通霄不断.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武昌和汉阳两南市,隔江相对,都是当时长江的大港口。
明初,汉阳最繁盛的商埠当推刘家隔,在汉水故道,位于汉阳及汉川交界处.到宣德、正统年间( 1426~1449年) ,“商贾占籍以万计”。
成化元年( 1465年) ,始设巡检司,已是“连舻累舰,百货云来,重屋飞栋,五金山积, 日益数千缗尤未艾”的商都。
明朝中叶,汉阳南纪门外出现新兴港口刘公洲,成为四方舟楫聚泊避风的良港。     汉阳南市的形成和兴盛与汉水、刘公洲、新鹦鹉洲有关。
汉水通月湖,月湖又与墨水湖、太子湖联成一体 ,并与沌水相汇,在南纪门外入江,故汉阳南纪门外形成港口和商贸市场,称之为汉阳南市。
它形成也较早,但直到宋代后期,才趋于繁荣。
刘公洲形成后,在汉阳一侧形成夹江,与北岸的夹江水流平直,使汉阳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嘉靖后,刘公洲开始崩陷,到了清代乾隆初年,就“止有小绩微见于隆冬”了。
公元1566年以后汉阳一岸的刘公洲被冲没.而鹦鹉洲也于明末逐渐沉没,金沙洲也渐因淤浅而衰落。这都与汉水改道有关。
刘公洲的崩陷使江水直冲汉阳城,南纪门外广数十丈的钥匙头和距江五百余丈的南坛等建筑,皆沉没江中,繁华一时的汉阳南市葬身江中。
如前所述,明崇祯(公元1640年)年间,鹦鹉洲逐渐陷落于江。
公元1759年继刘公洲沉没于江200年之后,汉阳南门外又淤起一沙洲,初名补课洲,后又改名鹦鹉洲,就是汉阳鹦鹉洲。
后来筑了拦江堤,新鹦鹉洲已被拦在大江的外面,成为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良好的港口条件使靠近新鹦鹉洲地区的汉阳又繁盛起来.

2. 3 汉口的迅速发展
只有500年左右历史的汉口城区与历史悠久的武昌、汉阳城来比是出现最晚的,但它却是发展最快的,这个仅有千户居民的小镇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武汉市的经济贸易中心。
明初,汉口还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区,尚无居民。
汉水在明代中叶改道从龟山北面东流入江以后,才在其北岸产生了现在的汉口,但汉口发展十分迅速。
15世纪中后期,汉口已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与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商业名镇。
乾嘉年间(1736~1820年) ,汉口更趋繁盛,《汉阳府志》中曾记载“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 泊船数千万”,成为九州名镇之冠。
泊船如此之盛,也与武昌方面金沙洲和白沙洲之间交接水口渐淤有关。
为此汉口一度成为漕船聚泊地。
英法联军侵华后,订立天律条约,汉口辟为商埠,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中地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很快超过武昌和汉阳,同时昔日繁华的汉阳刘家隔商场走向衰落。
汉口在开埠以后,贸易额一度跃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有东方的“芝加哥”之称。
从汉口延伸的运输线和许多地区联系起来,如四川、云南、贵州、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广东、福建等地.清人吴琪有诗形容汉口的繁盛:“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汉口的商业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现在。
汉口的迅速发展,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应该说汉口商埠的开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催化剂,但汉水改道亦为汉口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汉口最初地势低洼,[3]汊流枝纷,每值夏秋水涨,则汪洋巨浸,建港条件并不好。
但武昌和汉阳的港口湮淤后,急需在武汉建设新港。
明代中叶,汉水改道,产生两个积极效果,一是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 51km, 同时变为顺直单一河道,水量集中丰实,有利于航运。
二是促使汉水入江口移至龟山之北,造成[4]汉口地区的优势地势,使汉口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
由于具有长江和汉水相汇的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货物主要通过长江和汉水抵达汉口。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得到畸形的发展。   
武昌、汉阳双城到明化年间,进一步演变出汉口,从而形成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的新格局。此过程中,商业中心也经历了几次变迁。

3.基本认识
从武汉市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由于地势低洼、江河湖泊密布,经常有暴雨、洪水为灾,所以河湖冲积平原中的相对高亢地面成为原始居民点的最佳选址;地势较高的鲁山(龟山)和黄鹄山(蛇山) ,为城池抵御洪水灾害和便于军事上的防守创造了良好条件,而成为武汉市城市雏形的选址;古鹦鹉洲的存在、发展和灭亡,是武昌南市曾经盛极一时而后又衰落的因素之一;汉水、刘公洲、新鹦鹉洲为汉阳成为商业中心奠定了基础;明成化初年,汉水自然裁弯取直而改道,由龟山北入江,使得汉口成为船只停靠场所,这样,船只停泊和货物交换由汉阳转移到汉水北岸的汉口,从此,汉口兴盛起来,到 15世纪中后期,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得到畸形发展。总之,武汉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与河道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参 考 文 献
1、张修桂.汉水河口段历史演变及其对长江汉口段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 3): 35~36.
2、刘盛佳.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 121~122.
3、温强洲.试论武汉市发展的历史地理原因及其趋向.社会信息, 1988( 2): 14~17
4、范植清.古汉水下游主河道入江口之变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3( 3): 70~7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