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武汉市河道变迁与商业中心的转移 赵 艳 杜 耘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武汉 430072) 【童力群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转载】 摘 要 武汉市商业中心经历了由武昌——汉阳——汉口的迁移过程,其转移与历史时期河道变迁关系密切。鹦鹉洲的存在、发展和灭亡是武昌南市曾经盛极一时而后又衰落的因素之一;刘公洲的出现使汉阳一度成为武汉的商业中心,新鹦鹉洲又为清代汉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成化年间,汉水下游入江口移至龟山以北,为汉口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 武汉市;河道变迁;商业中心转移 武汉三镇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江、汉水有着密切关系。长江和汉水是联系武昌、汉阳、汉口的自然纽带,同时武汉三镇又因而彼此隔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有合,直到1949年5月解放以后,才真正在行政上、经济上、城市建设上成为一个有统一规划的整体。 从历史上看,武汉市的商业中心,经历了由武昌——汉阳——汉口的迁移过程,当然这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然而河道变迁对商业中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历史时期长江武汉河段的演变 1. 1.沌口至龟、蛇山河段的历史演变 根据2000多年前我国早期关于江河地理的系统著述《水经》及《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及沉积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得知,这一河段当时是以叹洲、 鹦鹉洲为江心洲的分汊河道。 两洲均在梅家山和蛇山之间,叹洲位于鹦鹉洲上游。 三国、南北朝,江水进入蛤蟆矶后主泓线位于汉阳一侧,过梅家山节点后,主流走叹洲右汊,其后主流又走鹦鹉洲左汊,最后进入龟、蛇山节点。 唐宋时期,气温比今稍高,长江水量有所增加。上段主流发生摆动,摆向南岸,鹦鹉洲右汊失去夹江性质,汊道日益拓宽,变成主汊。鹦鹉洲遭受冲刷,洲面较前期缩小。 宋元佑八年( 1093年)在汉阳南纪城外,涌出一个沙洲,《汉阳府志》载: “宋元佑八年有沙洲涌出,名刘公洲,在汉阳南纪门外,东临长江,西靠夹河,明嘉靖渐沉落”。 宋时,江中两沙洲并列,形成分汊河道。直至宋以后,明清时期,鹦鹉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主流走右岸后,鹦鹉洲迅速坍塌。而靠武昌岸边有沙洲并岸和边滩淤积,导致岸线外延,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沙洲也逐渐靠岸。 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年)左岸的刘公洲逐渐陷落于江。 此后,鹦鹉洲也于公元1640年陷落于江。 鹦鹉洲的出现和消失,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江武汉段的主流线的摆动。 从东汉末年到明代中叶,当主流线由武昌一边向汉阳一边摆动时,泥沙受到冲洗,鹦鹉洲就消失了。 继刘公洲沉没于江200年后,左岸又淤起一沙洲,初名补课洲,后又改名鹦鹉洲。 由上可知,历史上这一河段洲、滩变化较大,曾出现过叹洲、鹦鹉洲、刘公洲等江心洲,现在江中仍有白沙洲和潜洲,河型经历了单一分汊——多分汊——单一分汊的周期性变化。 1. 2.汉水入江口变迁 2 000多年来,汉水入江口几经变迁,根据《尚书·禹贡》、《尔雅·汉南》、《水经·沔水篇》、《汉阳府志》、《明史·地理志》等古文献分析,整个变迁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沙口为汉水主流入江口; 汉唐时期,主要入江口仍在龟山之北; 从唐中期的9世纪初至明中期15世纪中叶约600年间,汉水从龟山以北移至龟山以南,后又回至龟山之北; 两宋时期,龟山南北两口并存,两分流时有强弱,南宋以后,南支渐强,逐渐形成汉水主要入江口; 元代及明初,汉水下游南汊逐渐加强,汉水入江水道在龟山南麓注入长江.明成化初年,汉江大水,现舵落口与郭茨口段裁弯取直,北支冲开,汉水经由龟山北侧奔流而下,开始南北两支并存,以后南支逐渐淤塞(见图1)。 明中叶以来,由于人类修筑堤防、围滩围湖垦殖,控制了水流,汉水逐渐固定在龟山北侧今南岸[1]咀入江,南支故道则被填平为市。 这种形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同时,舵落口至郭茨口段裁弯取直后,迂回约40 km的弯道成为废弃河道。 牯牛洲上下两段汉水故道,地势低洼储水成湖,称后湖,后淤浅和肢解,形成今日汉口北部湖泊众多的低洼平原景观. 图1 汉水入江口改道示意图 2.商业中心转移与自然成因 根据考古资料,武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居民点。 这些居民点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地带,以求得居住的安全,但直到战国时期仍然是沼泽密布,芦苇丛生,虽有居民点零星分布在丘陵上,但大多数尚未开发,特别是汉口,当时还是地势低洼的水网地带。 发展到今天, 武汉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此期间,武汉的商业中心也几经变迁。 2. 1.武昌南市的兴衰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孙权从建业(今南京)迁都鄂城,取“因武而昌”之义,将鄂城改名武昌。 今之武昌,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江夏县。 明清两代,武昌府和江夏县同时设治于现在的武昌城。 民国建立,废府留县,江夏县改称武昌县,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 武昌据有长江中游的重要位置,西可以捍卫长江上游,东可以控制长江下游,在军事上举足轻重,武昌一开始就以一个军事重镇的面貌出现。 由于城墙具有防御洪水的作用,武昌居民以水路交通为主,所以武昌在长江流域的物质交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昌在唐代已是重要港埠,到了南宋初年( 1133~1279年) ,武昌江岸至鹦鹉洲一带,更发展成鼎盛的商都。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武昌市场的繁盛情况,他形容说:“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 钱塘即浙江杭州,建康即江苏南京,是当时著名的大都会,陆游把武昌与之并列为三。 文中特别指出南市,南市在武昌南门外,今鲇鱼套附近一带地方。 在陆游之前,南宋另一个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中曾有记载,“鹦鹉洲前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可见武昌南市商业港口当时的繁荣程度。 到明代,这里一直是武汉的商业中心。 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港口依赖沙洲所形成的江湾,作为船只停泊之所,武昌南市的出现与繁荣得益于鹦鹉洲的存在。 在龟山和蛇山之间,长江大桥断面最窄处为1060 m,南面的鲇鱼套江面为1300 m,到了白沙洲头,江面约为1700m,宽度增加了60%;从蛇山而下江面又逐渐加宽,徐家棚两岸约为1200 m,到了青山港附近宽达3880 m,武汉市区段江面狭窄,水流急,冲刷力大,泥沙不能停积;而它的上下游,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容易堆积, 日积月累,形成沙洲。 在武昌、汉阳之间的江中出现了鹦鹉洲。 鹦鹉洲何时形成,文献上缺少记载,至迟在东汉末年,已出现在大江中,它使长江水道分为两股,北股水道靠近汉阳,南股水道靠近武昌。 在古代,水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帆船.长江水面广,深度大,遇有大风大浪常有翻船的危险,因而避风港是很重要的。 江中出现了沙洲,不仅可以避风浪,便于抛锚停泊,而且距城区较近,货物销售方便,所以鹦鹉洲就成为商船停泊的集中地。 而靠近武昌的南市,距鹦鹉洲最近,就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唐宋时期内地贸易的复兴,把大量的都市人口吸引到了商业上重要的江汉二水汇合处。 经过唐、宋、元、明四个朝代1 000多年,南市长期是武昌的商业中心。 可是到了明朝末年,河道主流线向汉阳一边摆动,泥沙受到冲洗,鹦鹉洲淹没以后,江上船只失去了这个避风港,乃转而停泊在大江北岸靠汉阳的江边,盛极一时的南市,也随之衰落。 之后,随金沙洲、白沙洲的淤[2]起,武昌南市曾再度繁荣,但二洲的消失、 靠岸又使之再次湮没,从此再未兴起 ,商船移至汉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