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何止过沔口(夏口对岸) 已分江夏置蕲春 童力群 第四稿于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拙见以为,在“赤壁初战”前,曹军势力不仅过沔口(夏口对岸)、达浦口(今武汉市新洲区大埠街),实际上曹军已经到达黄州赤壁以东二百余里的蕲春县! 【注:沔口——今武汉市汉阳区。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 汉置蕲春县,属江夏郡,县境大约相当于今湖北浠水、蕲春、广济、罗田等地。 杨守敬《水经注疏》“蕲水”下按“又蕲春县属江夏郡,后汉因,吴置蕲春郡,旋入魏,后复入吴”。 《辞海》曰:“蕲春,郡名,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治所在蕲春(今蕲春县蕲州镇西北)”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书》曰:“(曹)洪伯父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董卓之乱前,蕲春只设长,说明蕲春只是一个县,并未立郡。 建安八年前,黄祖以甘宁为邾长(邾县——今黄冈市西部)。 建安八年后,甘宁叛归孙权。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攻打沔口,黄祖被孙军杀。 《后汉书· 刘表传》载:“会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孙权所杀,琦遂求代其任”。 “是月(指八月)刘表卒,少子琮立,琮以荆州降曹。” 刘表临死前夕,刘琦受诸葛亮启发,要求外任,得江夏太守之职。 此时刘琦欲见父一面,但被人挡在门外,只有流涕而去。接着刘表死,蔡瑁张允等遂以刘琮为嗣,刘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于地。 【刘表逝世日期的下限是八月十五日,其上限是八月初一。】 刘琦受命任江夏太守,或在夏秋之际,或在八月上旬。 八月二十五日左右。刘琮君臣讨论是否投降。在王粲、蒯越的极力主张下,决定投降。 九月初曹操进驻襄樊,九月底曹操进驻江陵,不久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 刘表命刘琦为江夏太守,只是文聘为江夏太守前几个月的事。 吴刚置蕲春郡“旋入魏”只能是在这时,即在建安十三年九月后,十二月赤壁战斗前。 赤壁战役后,孙权收复了荆州许多土地,因此,杨守敬才说:“旋入魏,后复入吴”。 曹操有没有可能在建安十三年前或建安十三年后才置蕲春郡呢?绝无这种可能。因在黄祖死前,曹操不可能用兵于荆州江夏郡的沿江一带。 建安十三年以后,曹操连南郡都保不住,更何谈立蕲春郡呢? 因此,在建安十三年九月至十二月赤壁战斗前,曹操控制蕲春并立蕲春郡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然,蕲春没有曹军的重兵把守,不能对驻扎柴桑的孙权构成重大威胁。 裴注引《江表传》载:“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侯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对曰:‘以船知之。’” 刘备担心来自下游的兵船是曹军的,故仔细地向逻吏询问。 这说明曹军已经占领樊口以东的江北地方。 《吴书·吴主传》载:(建安十七年)权 “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对于这一段,应该如何理解呢? 有两种绝然不同的理解: 一种认为所述之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这是“传统的理解”。 一种认为此段只不过是为后文“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作注,强调皖城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我们的理解。 为什么说此段所述之事不是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呢? 《吴书·吕蒙传》载:“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吕蒙与谢奇斗争之事,发生在孙权建濡须坞之前,孙权“作濡须坞”的时间在建安十七年,谢奇“屯皖田乡”的时间至迟在建安十七年。 谢奇身为“蕲春典农”,为何不在蕲春屯田之而要跑到皖城之下来屯田呢?因为蕲春郡的老百姓早巳“皆东渡江”了,谢奇成了光杆司令,只好“屯皖田乡”。 至迟在建安十七年,蕲春郡已是一个没言多少老百姓的空旷之郡。因此,可以肯定“户十余万皆东渡江”之事不是发生在建安十八年。 那么,此事发生在何时呢? 《魏书·蒋济传》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抄。今欲徒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后济使诣邺,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阳太守。大军南征还,以温恢为扬州刺史,济为别驾。令日: ‘季子为臣,吴宜有君。今君还州,吾无忧矣。’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指前令与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蒋济的远见卓识获得了曹操的非常信任。 所谓“荆州交臂”即荆州失之交臂,说明赤壁之战结束时,蕲春郡还在曹操手里,曹操觉得这里守不住了,才有把淮南民北迁的打算。由于百姓怀土,再加上孙刘在关键之战中取胜,军威大振,曹操北迁令下,淮南的老百姓都跑到东吴去了。 这段记载也从反面说明,赤壁之战前夕,蕲春郡确实有一部份(指江北)在曹手里,不然就不会出现北徙之论。 合肥解围、“城用得全”的时间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中旬,因此,蒋济“明年使于谯”即建安十四年使于谯。 《魏书·武帝纪》载:“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建安十四年里,曹操春三月在谯,十二月在谯。蒋济“使于谯”与曹操讨论移民事,在哪月呢? 讨论移民后,“拜济丹田太守”,此“拜”属于“置扬州郡县长吏”,然后再才是“大军南征还”,即十二月的“军还谯”。因此,蒋济“使于谯”的时间就在十四年春三月。曹操和蒋济在谯讨论了移民之事。 曹操所说的“淮南民”,就是后来“皆惊走吴”的“江、淮间十余万众”,也就是《吴书》记载的“皆东渡江”的“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