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02|回复: 2

传承38年的值日牌 传递新时代的邻里情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08

428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426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7-19 08: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方政军 王贤 朱文辰
  
  38年来,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胜阳港社区772号楼的住户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楼里的21户居民坚守卫生公约、接力打扫楼道。在一群人的呵护下,772号楼38年如一日一尘不染,好楼风、好家风代代相传。
  
  一块传承了38年的卫生值日牌
  走进高楼大厦包围下略显寒酸破旧的772号楼,一眼看到楼梯的护栏已锈迹斑斑,墙壁上还泛着发黄的水渍;可从一楼到顶楼五楼,却找不到一点垃圾、一片纸屑,连墙根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奥秘隐藏在一块小小的值日木牌中。记者看到,长方形的牌子用一根弯的铁丝串着,正面写着“按时下交,请勿丢失”,反面是保洁范围、时间、交接程序等事项。看似普普通通,却见证了这里21户居民38年的诚信约定。
  772号楼楼长余红萍介绍,这幢楼1976年建成,有21户居民陆续搬入。可因没人管理,崭新的楼房很快变得脏兮兮的。一天傍晚,21户家庭每家派一个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合计出每家轮流值日一周的卫生公约,并做了这块值日牌。38年过去了,值日牌已然老旧泛黄,楼道内却一直清洁如新。
  81岁高龄的黄承英回忆,公约执行之初,经常有家庭忘记清扫。楼长便上门提醒,对敷衍了事的,更会批评教育。大家逐渐认可理解了卫生公约,慢慢养成了习惯。
  38年间,卫生公约屡屡在新人加入时遭遇挑战。四楼新搬来的一户人家,每次轮到值日就出钱请别人扫。去年春节前一周,卫生值日牌又挂到他家门前,楼道却几天没人打扫。除夕夜,余红萍拿起扫帚,独自从一楼扫到五楼,这家人感动不已,再也没有“旷工”。
 就这样,虽陆续有人搬进搬出,轮流值日的规矩却延续至今。“新住户对公约开始肯定不习惯,最后都接受了;正是楼里形成了氛围,我们才能一起坚持38年。”余红萍笑着说。
  “将来楼拆了我们还要做邻居”
  年逾古稀的陈金荣老人,是772号楼的“活电脑”。与记者的交谈中,她能准确说出很多住户的年龄、生日、家庭基本情况,已经搬走了多年的老邻居的境况,她也能娓娓道来。陈金荣说:“我们没事就会串串门、聊聊天,哪家有困难、有喜事也都会分享,久而久之,很多事情自然都了解了。”
  一块小小的卫生值日牌,不仅让楼道整洁了、良好卫生习惯养成了,更串起了浓浓的邻里情,形成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楼房就是一家人。”黄承英说,有一次4楼一住户的热水器漏水把隔壁和楼下的地板墙壁都浸烂了,不仅没有被责备,大家还一起凑钱帮忙维修卫生间、买热水器。
  余红萍的老伴瘫痪在家14年,记者只见坐在椅子上的老人精神奕奕,头发整整齐齐,身上干干净净,家里也毫无异味。余红萍说,她每天要帮老伴擦洗两次,要抬要洗穿衣服,一个人根本照顾不过来,全靠邻居帮忙。
  帮邻居的小孩办户口、给楼里的某个留守儿童找寄养的人家、哪家人突发重病一起去帮忙……说起邻里互帮互助的事例,老住户们都信手拈来。很多搬进高楼大厦的住户,对这栋老楼割舍不下,还要经常回来看看。
  “我为什么怀念这栋楼?因为她良好的风气和大家庭的氛围。”离开已19年的徐恩忠在写给黄石港区宣传部的一封长信中说道,楼里的人们相互尊重,没有贵贱之分,相互串门交心谈心,谁家有好菜好酒或来客人,都要相约而聚,谁家有困难和矛盾,大家都主动帮助或调解。谁是三好学生,谁参加了少先队,谁考上了大学……都会促进孩子们暗暗较劲。每逢节假日,整栋楼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将来有一天772号楼拆了,我们搬进新房,还要当邻居。”陈金荣说完,身边的邻居都会心地笑了。
  
  “父辈们一边扫楼一边擦汗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772号楼孝风盛行。曹雪峰的婆婆、公公相继瘫痪,几个孩子和公婆全靠她照顾。现在她和老伴都老了,两个人先后患白内障,四个儿女轮流照料。祁太平的妻弟得了癌症,最后的两年多时光都在他家度过,余红萍照顾瘫痪的老伴,也已经过了14个年头。
  好楼风带动好家风。这么多年,住户之间几乎没发生过纠纷,楼里也几乎没有婆媳不和、兄弟扯皮、妯娌不睦、子女不孝、违法乱纪的事。余红萍说:“不是我们自己有多高尚,是楼里形成了好风气,前辈们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炎热的三伏天,爸爸一边扫楼一边擦汗,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好的言传身教。”已远赴美国工作的徐蕾莹最感念的场景,是叔叔伯伯们三伏天打着赤膊,脖子上挂个毛巾,一边扫楼一边擦汗。 
  一茬又一茬的居民从这里走出,一代又一代人走上工作岗位。在楼里长大的出租车司机陈烈,逢年过节从不涨价,捡到价值15万元的钱物,毫不犹豫地归还失主;虽然并不富裕,他却多次捐款助学,每年高考期间参加免费送考活动……
  已搬出772号楼21年的刘细兰,多年来每月上门为瘫痪在床的老邻居理发,还坚持为社会上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有13位老人,生命中最后一次理发都是由她完成的。
  黄石市文化名人李声高称,772号楼的事迹几十年前很普遍,但在现代城市邻里之间关系淡漠、不相往来成为常态的当下,有这么一栋楼,还保留着这样朴素而真挚的邻里情;有这样一群人,一起坚持38年做好事,弥足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0

1万

主题

13万

帖子

15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0037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7-19 19: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荣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0

1万

主题

13万

帖子

15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0037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7-19 19: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荣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