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儿掠过水面(资料片) 
青山湖广场上空的彩虹(资料片)记者 柯恒 摄 
小船在磁湖上荡漾(资料片)记者 柯恒 摄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廖巍巍 张友财 见习记者 朱达)核心提示:一个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犹如这个城市的魂魄。说到桂林、南京等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语句就呼之欲出,既生动形象描述了城市特点,又琅琅上口,让人印象深刻。
自2008年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矿冶起家的黄石开始重新定位自己。转型的黄石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位,于是,城市形象定位语呼之欲出—— 变迁:从铜斧熔炉到十六字名片 15日,坐在刘浪家狭小的客厅里,这位73岁的黄石本土文化名人向记者讲诉着黄石城市形象定位的变迁记——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浪说,这对黄石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震动。
于是乎,由“铜斧”代表矿山开采、“熔炉”象征矿业冶炼的“铜斧熔炉”精神开始受到各方民众的认同,就连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来黄视察时也充分肯定代表这座城市开拓进取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但随后,1993年,在第二届黄石国际乒乓节的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为能更形象、更生动、更简洁地宣传推介黄石,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开始考虑为黄石制作更为贴切的形象宣传词。
原市政协副主席孙中伟回忆说:“黄石的支柱产业是靠‘黑龙’(指铁矿采掘及钢铁冶炼)、‘黄龙’(指以粗铜为主的有色金属采掘冶炼)和‘灰龙’(指水泥生产及水泥制成品)撑起来的。同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黄石,因美尔雅西服和康赛T恤的崛起,服装工业也方兴未艾,形象地宣传黄石,就应该抓住黄石的这些特点进行介绍。”在他的召集之下,一些有文学造诣的文化人聚在一起,大家开始推敲这张“名片”。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最终,“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四张名片被定为黄石的城市宣传语。用刘浪的话说,这四句话不单是黄石的名片,更反映了黄石人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毋庸置疑,20多年来,这四张名片对黄石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过境迁,如今的黄石越来越流光溢彩。从“光灰的城市”到生态宜居新城,黄石的发展令人振奋。这曾经的四张城市名片似乎无法更准确地诠释如今的黄石面貌。
正如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声高所说,“20多年过去了,回头看,我们有必要对黄石的城市形象定位语进行重新确立。”
孙中伟也认为,这十六字名片没有考虑到黄石这座山水城市的天赋特质,尤其是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黄石需要转型,需要“生态立市”,就不能只提“矿”的历史。
由此,在今年的全市“两会”前夕,由市委宣传部与市文联联合举办的征集黄石市城市形象定位语的公告开始见诸报端,向全社会征集更为“合身”的黄石名片。 定制:10294条定位语的取舍 据介绍,此次征集共有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180位作者,向黄石发来城市形象定位语10294条,目前我市的遴选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
城市形象定位语的取舍过程,恰是黄石城市角色定位明晰的过程。
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吕永超说,城市形象定位语可以准确鲜明地提炼黄石城市品牌,全面提升黄石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增强广大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成千上万条定位语投稿中,经过五轮层层评选,选出10条入围作品,作为最终定位语的参考,这个过程是纠结的,这个选择却是让人期待的。
目前,黄石城市形象定位语30强已经出炉,在定位黄石形象上,特色不一,各有千秋,有山水,有历史,有生态,有文化。应该说,每一条定位语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又难以取舍,也在民间和网络上激起了众多议论。
来自鄂州的湖师大二学生皮雨薇说:“黄石市民待人很热情、友善,城市生活节奏比较慢,生活在这里很舒服,我觉得‘矿冶文明古都,山水宜居黄石’十分贴切。”
“‘西塞山前白鹭飞,青铜故里不须归’借用了《渔歌子》的诗句,显得十分有文化底蕴,也突出了黄石的显著特征。” 网友“我的我自己”说。市民胡冉霞则认为,“一城矿冶一城金,半城山色半城湖”不仅体现了黄石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还表现了秀丽的城市风光,比较准确。
其实,正如孙中伟坦言,城市形象定位语的考量,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终结果还是需要人们对这座城市形成一种共识。 选择:一眼钟情便能铭记 一个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犹如这个城市的魂魄。
一句出彩的城市形象定位语,就是一个叫得响亮的金字招牌。
新的城市形象定位语,在于与时俱进,在于顺乎时宜,能紧贴当前,能高瞻远瞩。
首先是“形象要像。”李声高说,黄石的城市形象定位语要符合黄石的形象,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让人们一听就知道是黄石而不是其他城市。矿冶文化是黄石的灵魂,无法割舍,而生态是黄石变靓的法宝,以生态立市,才能将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变成黄石明日腾飞的财富。
其次,“正能量”不可或缺。城市形象定位语是城市的名片,要充分展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李声高分析认为,黄石人具有火一样的热情。商周时期,黄石人的祖先就在这里大兴炉冶,留下闻名中外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自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萍公司开始,这里诞生了一大批钢铁、水泥、煤炭等企业。这些历史事件中所体现出的奋斗精神也是定位语创作时必须考虑的。
还有,要“俗”得让人过耳不忘。李声高说,定位语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读音和谐,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有闪光点。好的城市形象定位语读起来应该琅琅上口,和一些经典的广告词一样,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而不是千篇一律,观众听过就忘。
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实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城市定位语,是一眼钟情。景德镇,瓷都;杭州,天堂,多么贴切,这就是个性鲜明的城市给人的第一眼认识。”张实觉得,黄石的城市定位语,也应该有类似的特点。
“城市定位语,不只是城市形象,也关乎黄石人的城市共识。”孙中伟说。对此,李声高也说,从大的方面来说,黄石的城市形象定位语是黄石的城市名片,可以起到激发市民的奋斗精神,凝聚人心,宣传正能量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它也可以说是每一名黄石市民的名片,“希望集全市市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为黄石打磨出一个大雅大俗的城市形象定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