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8
版主
   
- 积分
- 647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长江商报消息 文曲戏起源于鄂东广济县(今武穴市)和黄梅县交界的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太白湖区从明代到清代是民歌兴盛之区,文曲戏很大程度是太白湖区艺人以渔鼓小调为基础,吸收一些外来曲调,经过加工整理而成。
对文曲戏,广济、黄梅俗称“调儿”和“曲子”;江西叫“文词”、“清音”;安徽俗称为“儿家腔”。其主腔“文词”曲调旋律文雅抒情,音乐仅用两把二胡拉正反调和一个云板,没有武场锣鼓,故称“文曲”。
文曲戏的脚本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家庭、爱情的小戏。演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苏文表借衣》剧照。
原广济县文曲戏剧团80年代演出剧照。
朱红声编写的《文曲戏音乐》,记录了一些老艺人、老剧本的音乐。本报记者 谢方摄
朱红声编写的《文曲戏音乐》,作为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的内部资料使用。本报记者 谢方摄
南腔北调,说武穴方言才有味
虽然仍被挽留,朱红声还是离开武穴去了上海,此后的十多年间,当老师、教音乐、养小孩。同时专心撰写文曲戏音乐研究一书。
朱红声说,当时的文曲戏与今天的差别很大,因为文曲戏在形成过程中学习了汉剧、黄梅戏的很多东西,比如演员们的武戏、身形都是汉剧艺人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曲戏是“汉剧头,黄梅尾,中间不晓得唱的是什么东西”。
现在回忆起来,朱红声还有点忿忿的感觉。他觉得,一个剧种之所以成立,关键在它有没有自己的当家剧目、风格特色和舞台语言。文曲戏的主要唱腔是文词和南词,这是最大的特点,但在语言上,“道白说的是汉话,板式是汉剧,唱的是调儿戏,真的是南腔北调。文曲戏也应该说武穴方言才有味”。
不过,几十年来这一主张一直被雨打风吹去。直到2009年,文曲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才真正实施。
剧作家沈虹光几年前看了文曲戏后,对武穴话有深刻的感受,她说:武穴处于鄂赣皖交界点,方言复杂,文曲的“曲”,念“求(qiu)”;父亲,叫“父,崖(ya)”;夜晚的夜,念“呀(ya)”;妻子,叫“马马”;寻找的“找”,念“勤(qin)”,诸如此类,听起来很耳熟,就像小时候听外婆嘴里的江苏南通话。
沈虹光分析,想必因为湖北、江苏都傍着长江,武穴又正在江边,舟楫往来,五方杂厝,熙熙攘攘地混合了方言口音,也交融了音乐声腔。
这两年,朱红声正在编写一本有关文曲戏音乐的书,还计划写一本论述文曲戏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的专著,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书。
“以后你们是要靠这个吃饭的”
2009年,濒临灭绝的文曲戏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曲戏又被提出来,要恢复。
但是当年一批优秀的老艺人有的下放,有的老了,中间一批人唱了黄梅戏,小的基本功尚在学。于是,已经七十多岁的朱红声又被请回武穴。
幸好,黄梅戏和文曲戏有颇多相似之处,改起来也不难。只是一些年轻的小辈,甚至不大会说武穴话,不会念道白,原本唱文曲的演员多年不唱,也生疏了。于是朱红声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他唱一句,演员跟着唱一句。
王若熬说,当时团里也有一些怨言。对新人来说,文曲戏是个听都没听过的小剧种,朱红声也只是个陌生的老头儿,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跟他学这个没听说的小剧种。当时朱红声只说:“你们以后都是要靠文曲戏吃饭的!”
2011年,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成立。几年间,排演了《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两出戏,得了几个大奖,朱红声说,武穴人也爱看。
作曲上,朱红声有所创新。传统文曲戏没有武场锣鼓,就是二胡、檀板伴奏,很清爽,不乱耳。朱红声把文词歌化,听起来更为流畅;使当家腔文词和南词的特点更突出,听起来清丽婉约。
表演形式上,导演邓德森想向传统回归。他发展了传统的“坐唱”,在《渔鼓声声》里,让全剧穿插着两个旗袍女郎,边弹边唱款款游弋,像电影的画外音,也像小说里自然流出的几句评论。
心思不定,戏自然好不了
演春草的那个演员,嗓子甜、亮,几乎撑起整场戏,演出当晚话筒出了点小问题,就那样裸唱声音也传出十米远。“你看演春草的那个演员,是不是唱得很好?她已经40多岁了。”朱红声说,她以前也是唱黄梅的,改唱文曲之后,观众都说她唱文曲更好听。
现在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有演员二十多人,这次排《渔鼓声声》演员不够,一些退休的职工也上台表演。这也是他现在最忧虑的事,“现在团里能担大梁的都已经四十多岁了,新学员又太小,中间脱节了。”
采访王若熬时,他已经连续熬了两夜,赶到武汉后,连夜装台、排练,嗓子已经超出负荷,说话都轻言细语,不敢让声带颤动。
当晚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连夜拆台,第二天天没亮就出发回武穴了。朱红声解释说,“在这儿住一晚太贵了,团里资金缺乏,住不起。”这也是剧团现在面临的另一问题,电视、网络等多种娱乐方式的普及,使戏曲的市场之路越发难走。
王若熬挺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文艺工作是非常体面的事,艺人虽不像民国时的名角儿那样万人追捧,但也不必为稻粱谋,一门心思想的是艺术,气质技艺自然在。现在的艺人为市场、生活焦虑,心思不定,基本功也没当年扎实,戏自然是好不起来的。
所幸,现在的武穴市挺支持文曲戏。去年,研究院新招收了一批学员,年龄十岁上下。王若熬说,这批学员都是从头开始,练基本功,请学校的老师专门教历史、音乐等理论,请汉剧老师教身段、武功,文曲戏艺人则教文曲戏的唱腔。
王若熬觉得,自己现在的任务就是把文曲戏在艺术上做好。
文曲戏《杨桃戏主》剧照。
1960年5月,原广济县文曲戏剧团成立,团员们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