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493|回复: 0

[闲谈鄂南] 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在江南(上)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7-24 06: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在江南(上)
童力群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刘盛佳先生、王琳祥先生、刘森淼先生和我童力群,都主张“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在江南”。
我这次思考“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在江南”,真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由于《三国志》的有关叙述极其简略,由于裴注的有关引用不那么清晰,因此,考证“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在江南”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节、赤壁战役前的夏口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注《平原祢衡传》曰:“……衡南见刘表,表甚礼之。将军黄祖屯夏口,祖子射与衡善,随到夏口。”【童注:事在建安三年。】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曰:“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又引《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同时俱进。……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余级,……”【童注:事在建安四年。】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写道:“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童注:黄祖将沙羡县治所移到夏口。】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裴注《吴书》曰:“……欲东入吴。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童注:事在建安五年】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写道:“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
    《三国志·吴书·凌统传》写道:“父操……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近,中流矢死。”
第二节、《水经注》的有关叙述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
“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大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徙此。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曾事。有刘琦墓及庙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昔魏将黄祖所守,吴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四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水为名,亦沙羡县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涢水于安陆县而东迳滠阳县北,东流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之右岸频得二夏浦,北对东城洲西,浦侧有雍伏戍。”
【童按:上述引文,将沔口、夏口的上游不远处、下游不远处的地理皆纳之。】
【“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 《水经注疏》写道:“守敬按:《晋书·戴邈传》元帝时出为征南军司,未知即此戴监军否?……守敬按:……据此是晋始有曲陵县,……而郦氏言曲陵事为沙羡治,必有所据。】
第三节、夏口城在鹦鹉洲、鲁山、黄鹄山之三角形内
我说夏口城难以考证,只是说夏口城是在江北还是在江南难以考证。
但夏口城所在范围,最易确定——夏口城在鹦鹉洲、鲁山、黄鹄山之三角形内。我稍作说明的是:“鲁山”点向北延伸五公里,“黄鹄山”向东北延伸五公里。
鲁山就是现代的龟山,黄鹄山就是现代的蛇山。
从赤壁战役所在的建安十三年(208年)到今天的2014年,时光飞逝1806年,长江摆动了无数次,汉水摆动了无数次,然而,龟山没动,蛇山没动,长江依然从龟山与蛇山之间穿过。
一、龟山
龟山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长江汉水交汇之处,东临长江,北依汉水,西对古琴台与月湖,南望莲花湖。龟山海拔90.02米,现总面积35.33公顷,东西走向,南面平缓,北面峭陡,东西长1800米,南北最宽260米,山顶最宽42米。
二、蛇山
蛇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心,东起长春观后的双峰山,西止长江岸。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前的面积约70公顷,长江大桥建成后为34公顷,海拔高度为85.1米。蛇山系7峰绵亘相连,自西向东次第为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
    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至江夏(今武昌),依山筑城(尚有遗址可辨),并在黄鹄矶头建成黄鹤楼。
三、鹦鹉洲
鹦鹉洲原在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
东汉末年,弥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鹦鹉洲因而得名。
后弥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
崇祯末年,鹦鹉洲渐为水流冲刷,完全沉于江中。
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曾名“补课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
第四节、武汉市河道变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发表了赵艳、杜耘的《武汉市河道变迁与商业中心的转移》。该文写道:
1.历史时期长江武汉河段的演变
1. 1.沌口至龟、蛇山河段的历史演变
根据2000多年前我国早期关于江河地理的系统著述《水经》及《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及沉积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得知,这一河段当时是以叹洲、 鹦鹉洲为江心洲的分汊河道。
两洲均在梅家山和蛇山之间,叹洲位于鹦鹉洲上游。
三国、南北朝,江水进入蛤蟆矶后主泓线位于汉阳一侧,过梅家山节点后,主流走叹洲右汊,其后主流又走鹦鹉洲左汊,最后进入龟、蛇山节点。
唐宋时期,气温比今稍高,长江水量有所增加。上段主流发生摆动,摆向南岸,鹦鹉洲右汊失去夹江性质,汊道日益拓宽,变成主汊。鹦鹉洲遭受冲刷,洲面较前期缩小。
宋元佑八年( 1093年)在汉阳南纪城外,涌出一个沙洲,《汉阳府志》载: “宋元佑八年有沙洲涌出,名刘公洲,在汉阳南纪门外,东临长江,西靠夹河,明嘉靖渐沉落”。
宋时,江中两沙洲并列,形成分汊河道。直至宋以后,明清时期,鹦鹉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主流走右岸后,鹦鹉洲迅速坍塌。而靠武昌岸边有沙洲并岸和边滩淤积,导致岸线外延,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沙洲也逐渐靠岸。
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年)左岸的刘公洲逐渐陷落于江。
此后,鹦鹉洲也于公元1640年陷落于江。
鹦鹉洲的出现和消失,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江武汉段的主流线的摆动。
从东汉末年到明代中叶,当主流线由武昌一边向汉阳一边摆动时,泥沙受到冲洗,鹦鹉洲就消失了。
继刘公洲沉没于江200年后,左岸又淤起一沙洲,初名补课洲,后又改名鹦鹉洲。
由上可知,历史上这一河段洲、滩变化较大,曾出现过叹洲、鹦鹉洲、刘公洲等江心洲,现在江中仍有白沙洲和潜洲,河型经历了单一分汊——多分汊——单一分汊的周期性变化。
1.  2.汉水入江口变迁      
    2000多年来,汉水入江口几经变迁,根据《尚书•禹贡》、《尔雅•汉南》、《水经•沔水篇》、《汉阳府志》、《明史•地理志》等古文献分析,整个变迁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沙口为汉水主流入江口;
汉唐时期,主要入江口仍在龟山之北;
从唐中期的9世纪初至明中期15世纪中叶约600年间,汉水从龟山以北移至龟山以南,后又回至龟山之北;
两宋时期,龟山南北两口并存,两分流时有强弱,南宋以后,南支渐强,逐渐形成汉水主要入江口;
元代及明初,汉水下游南汊逐渐加强,汉水入江水道在龟山南麓注入长江.明成化初年,汉江大水,现舵落口与郭茨口段裁弯取直,北支冲开,汉水经由龟山北侧奔流而下,开始南北两支并存,以后南支逐渐淤塞(见图1)。
明中叶以来,由于人类修筑堤防、围滩围湖垦殖,控制了水流,汉水逐渐固定在龟山北侧今南岸咀入江,南支故道则被填平为市。
这种形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同时,舵落口至郭茨口段裁弯取直后,迂回约40 km的弯道成为废弃河道。
牯牛洲上下两段汉水故道,地势低洼储水成湖,称后湖,后淤浅和肢解,形成今日汉口北部湖泊众多的低洼平原景观.
                           
2.商业中心转移与自然成因
根据考古资料,武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居民点。
这些居民点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地带,以求得居住的安全,但直到战国时期仍然是沼泽密布,芦苇丛生,虽有居民点零星分布在丘陵上,但大多数尚未开发,特别是汉口,当时还是地势低洼的水网地带。
发展到今天, 武汉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此期间,武汉的商业中心也几经变迁。
2. 1.武昌南市的兴衰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孙权从建业(今南京)迁都鄂城,取“因武而昌”之义,将鄂城改名武昌。
今之武昌,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江夏县。
明清两代,武昌府和江夏县同时设治于现在的武昌城。
民国建立,废府留县,江夏县改称武昌县,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
武昌据有长江中游的重要位置,西可以捍卫长江上游,东可以控制长江下游,在军事上举足轻重,武昌一开始就以一个军事重镇的面貌出现。
由于城墙具有防御洪水的作用,武昌居民以水路交通为主,所以武昌在长江流域的物质交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昌在唐代已是重要港埠,到了南宋初年( 1133~1279年) ,武昌江岸至鹦鹉洲一带,更发展成鼎盛的商都。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武昌市场的繁盛情况,他形容说:“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
钱塘即浙江杭州,建康即江苏南京,是当时著名的大都会,陆游把武昌与之并列为三。
文中特别指出南市,南市在武昌南门外,今鲇鱼套附近一带地方。
在陆游之前,南宋另一个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中曾有记载,“鹦鹉洲前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可见武昌南市商业港口当时的繁荣程度。
到明代,这里一直是武汉的商业中心。   
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港口依赖沙洲所形成的江湾,作为船只停泊之所,武昌南市的出现与繁荣得益于鹦鹉洲的存在。
在龟山和蛇山之间,长江大桥断面最窄处为1060m,南面的鲇鱼套江面为1300 m,到了白沙洲头,江面约为1700 m,宽度增加了60%;从蛇山而下江面又逐渐加宽,徐家棚两岸约为1200 m,到了青山港附近宽达3880 m,武汉市区段江面狭窄,水流急,冲刷力大,泥沙不能停积;而它的上下游,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容易堆积, 日积月累,形成沙洲。
在武昌、汉阳之间的江中出现了鹦鹉洲。
鹦鹉洲何时形成,文献上缺少记载,至迟在东汉末年,已出现在大江中,它使长江水道分为两股,北股水道靠近汉阳,南股水道靠近武昌。
在古代,水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帆船.长江水面广,深度大,遇有大风大浪常有翻船的危险,因而避风港是很重要的。
江中出现了沙洲,不仅可以避风浪,便于抛锚停泊,而且距城区较近,货物销售方便,所以鹦鹉洲就成为商船停泊的集中地。
而靠近武昌的南市,距鹦鹉洲最近,就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唐宋时期内地贸易的复兴,把大量的都市人口吸引到了商业上重要的江汉二水汇合处。
经过唐、宋、元、明四个朝代1000多年,南市长期是武昌的商业中心。
可是到了明朝末年,河道主流线向汉阳一边摆动,泥沙受到冲洗,鹦鹉洲淹没以后,江上船只失去了这个避风港,乃转而停泊在大江北岸靠汉阳的江边,盛极一时的南市,也随之衰落。
之后,随金沙洲、白沙洲的淤起,武昌南市曾再度繁荣,但二洲的消失、靠岸又使之再次湮没,从此再未兴起 ,商船移至汉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