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城在江南(中) 童力群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第一节、夏口与夏口城 我刚发表《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在江南(上)》,因疏忽,题目少写“城”字,现在改为《论赤壁战役期间的夏口城在江南(上)》。 明代成化年间以来的汉水的入江之口就是现代的汉口(非城名)。 几千年来,汉水的入江之口(主泓道)多次改道。 三国时期的汉水的入江之口(主泓道),与现代的汉口(非城名)非常接近——《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三》写道:“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曾事。有刘琦墓及庙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冶也。昔魏将黄祖所守,吴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 我为何在括号内写上“主泓道”?因为古代汉水入江之口实在太多——有许多较大的分流入江。 讨论“夏口”,有其特殊性——必须分辨自然地名与人文地名。古人行文简略,笔下之“夏口”,有时指汉水的入江之口(主泓道),有时指夏口城。 《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二》尾段写道:“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矣。”庾仲雍所言“夏口”,是汉水的入江之口(主泓道)。而不是“夏口城”。 【庾仲雍,名穆之,字仲雍,成名在南朝宋之初,熟悉江汉水道地理,长期在湖北、湖南地区生活。】 三国时期,仅就自然地名而言,鲁口、沔口、夏口三者一也,皆为汉水的入江之口(主泓道),在鲁山(龟山)之北。 三国时期,若说人文地名,则分别甚明——鲁山城、沔口城、夏口城。 鲁山城是刘琦所筑,在鲁山(龟山)之南,在江北。 沔口城即却月城,在鲁山(龟山)之北,在江北。 夏口城在江南。 夏口城是在江北还是在江南?至今仍在思索或争论之中。 无论如何,夏口城都与汉水的入江之口极有关系。 以夏口(非城名)为原点,以西北向直角为区域,可放进一个特大的六十度三角形,这就是汉水流域。赤壁战役的曹军主要驻扎于汉水流域。 第二节、赤壁战役的起止时间及范围 赤壁战役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 其时间,从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七月到年底。 其范围,以荆州的南郡、江夏郡为主,以扬州九江郡的合肥、当涂为辅。 赤壁战役包含如下战斗:中庐战斗、临沮战斗、宜城战斗、长坂坡战斗、汉津战斗、赤壁初战、合肥战斗、当涂战斗(当涂即今安徽省怀远县,在合肥之北,在蚌埠西侧。)、赤壁战斗、乌林战斗、华容战斗。 赤壁战斗,俗称“火烧赤壁”,是赤壁战役的关键战斗。 赤壁战役包含十一个战斗,其中发生在汉水流域的有六个战斗:中庐战斗、临沮战斗、宜城战斗、长坂坡战斗、汉津战斗、华容战斗。 第三节、夏口城是赤壁战役的战略要地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写道:(建安十三年)“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吴书·周瑜传》云:“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 《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对孙权讲:“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第四节、“琦走江南”将夏口城定位于“江南”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刘表传》写道:“会曹操军至新野,琦走江南。”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两相对照,显然,“琦走江南”就是“与俱到夏口”! “琦走江南”将夏口城定位于“江南”! 第五节、刘备进驻夏口城的时间 1、(建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双方激战了一天。刘备、诸葛亮、鲁肃等“斜趋汉津”,关羽在汉津接应。刘备沿汉水东行,遇到刘琦。两支刘军向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区)进发。 2、九月二十一日。刘备到达夏口城(从汉津到夏口城有500里),刘琦亦到达夏口城。 3、十月初一癸未。有日食。曹操从江陵出发,率领军队征讨刘备。 其行军路线可走夏水进汉水转到长江,亦可直接走长江。 其目的地是夏口城对面的沔口城(今武汉市汉阳)。 沔口城在江北,夏口城在江南。 【曹军挺进速度按下水顺行每天150里计算。 A、走夏水进汉水转到长江,从江陵到沔口城,其水路是600里。下水顺行得4天。曹操十月初四可到达沔口城。 B、直接走长江,从江陵到沔口城,其水路是956里。下水顺行得7天。曹操十月初七可到达沔口城。】 4、初四。曹操到达沔口城。 5、初五。诸葛亮在夏口城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接着,诸葛亮作为使臣去游说孙权。“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6、初六。刘备接受鲁肃的建议,率领关羽、张飞及两千水军,从夏口城来到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樊口)。(从夏口城到樊口,水路120里) 第六节、“及在夏口,飘飖江渚” —— 夏口城所在地在江南,是江中大洲 王琳祥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专辑上发表了《夏口考》。我拜读该文,受到极大启发。 夏口城在江南,即今武汉市武昌区。 《晋书·地理志》写道:“沙羡,有夏口,对沔口,有津。” 《宋书·何尚之传》写道:“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既有见城,浦大容舫。”【对“荆江”的解释,我与王琳祥先生有分歧:他认为“荆江”是长江的别称,我认为“荆江”是荆州与江州的合称。】 《水经注》写道:“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 潘新藻先生在《武汉建置沿革》里对“驿渚”注释道:“驿渚,当是鲶鱼口,东南通汤孙湖、纸坊湖。水盛时,由三眼桥、孟家河、东湖坝通梁子湖达樊口。” 清代罗怀汝《湖南文征》写道:“江水自鹦鹉洲右迤出樊口,夹青山在中。青山南有赛湖、梁子湖,首尾皆出相同。此禹时江水所行也。” 建安十三年左右,长江水充沛,夏季乃至于秋末,部分长江水从夏口城南侧向东流向沿江湖泊,将夏口城所在地变成江中大洲。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段落。裴松之对该段注有“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 刘备和关羽“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的时间应在建安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由“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八字可证“夏口城所在地是江中大洲”! 建安十三年十月初四,曹操到达夏口城对面的沔口城。 十月初五。诸葛亮在夏口城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及在夏口,飘飖江渚”反映了夏口城所在地在建安十三年十月初呈“江渚”状态。 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五是公元208年10月31日,正处于该年的霜降期间,也就是秋末。秋末江水虽然比不上夏季江水,但还是比较充沛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事在建安十三年闰十二月。 秦汉时期的夏水是“冬缩夏泛”,并非北魏时期的“冬竭夏流”。 “冬缩夏泛”是秦汉时期的夏水的一般情况,建安十三年冬季的夏水却能行船,从上述刘备所言可以推定。 既然冬季的夏水比较充沛,那么,秋末的夏水就更加充沛。 既然秋末的夏水充沛,那么,秋末的长江也就充沛。 因此,夏口城所在地在长江水流充沛的年景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辛亥革命之前的武昌城的城墙之外,其东北有沙湖,其东南有南湖,其西侧是长江。如果回溯到明清之前没有堤防之时期,一旦夏秋洪水漫灌,武昌城所在地被水包围,完全变成“江渚”(江中大洲)! 这就是平时不是“江渚”(江中大洲)的地方完全能变成“江渚”(江中大洲)的缘故!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及在夏口,飘飖江渚”之“江渚“,就是个江渚,即紧挨着夏口城的鹦鹉洲;刘琦军及其家属驻夏口城,而刘备军驻鹦鹉洲。 第七节、徐晃、满宠部态势可证“夏口城在江南” 徐晃、满宠军里有一部分初懂水战的北方士兵。 曹操在征刘表前,曾在北方训练了一批“舟师”。《魏书·武帝纪》载:“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魏书·徐晃传》载:“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显然,“讨关羽于汉津”是属于赤壁战役的一次战斗。 “汉津战斗”应在建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 “讨”字表明徐晃、满宠部兵力较强,关羽自然不敢恋战。 完成断后任务后,关羽随刘备、刘琦“共至夏口”。徐晃、满宠自然占领了汉津。徐晃、满宠军所驻汉津,即今钟祥县石簰镇至荆门市沙洋镇一带。 不久,徐晃、满宠率军沿汉水东下进攻刘备军。 今武汉市汉口到天门市岳口镇,汉水水路是412里。汉末建安时期,从汉津到沔口城(夏口城对岸)的距离,大约是“412里”左右。 沔口城即今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在江北。汉阳,顾名思义在汉水之北,只不过后来因汉水走势变迁,汉阳才位于汉水南岸。 “412里”左右的距离或行程,骑兵两天或三天可到达,步兵五天可到达,水军下水行船三天可到达。 曹军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及闰十二月流传瘟疫,大损战斗力。 建安十三年秋末(九月二十一日)刘备、刘琦到达夏口城时,曹军还仍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假设夏口城在江北,就是沔口城(今汉阳区),刘备、刘琦驻扎夏口城难道不担心曹军的进攻吗? 诚然,单凭徐晃部、满宠部不可能战胜刘备、刘琦军(共两万人),但曹军大部队会迅速赶来包围刘备、刘琦军。 赤壁战役曹军若包括投降的刘琮军,共计三十万人(若干年后诸葛恪所言)(不是周瑜所言“二十四万人)。蔡瑁可率领刘琮的水军。刘琮军的文聘部已经完全归顺曹操,该部既能陆战亦能水战。即使不计刘琮军,曹军亦有二十三万人。 曹军陆战厉害,此时的曹操水军对于不宽的汉水(仅宽300米)也不会怯战。 从汉津到沔口城,曹军步骑兵可沿汉水两岸推进,水军可沿汉水推进。 总之,刘备、刘琦不可能将自己及部下乃至于家属置于凶险之地。 也就是说,刘备、刘琦不可能驻扎在江北。 显然,刘备、刘琦所驻夏口城,应在江南(有长江天堑)! 第八节、考古成果可证“夏口城在江南” 刘森淼先生是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在自己的博客《新浪 ·老淼的BLOG》里发表了《三国夏口城相关问题探索》。该文写道: 从考古发现看,江北汉阳蛇山及其附近地区,迄今为止未见汉代墓葬,而江南的武昌石牌岭及傅家坡一带,却不断有东汉晚期墓被发掘。这些墓当然不会是江北汉阳居住的人来埋葬的。 傅家坡东汉墓是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它是一座规模不大的长方形砖室墓,里面出土有青瓷罐等东汉晚期典型器物。这类墓50年代在何家垅、钵盂山也有发现。它们体现的是当时本地居民的数量已经较可观。 2000年发掘的石牌岭砖室墓则有相当的规模。……这一墓葬的等级,在汉墓中是比较高的,至少相当于县一级官员。可以把它看成当时本地区最高官员的墓葬。这儿不是郡治或县治,但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看,其政治、军事地位却高于一般郡县。考古显示的处于江南的这个城镇只可能是夏口。
|